“值。”林英放下电话,指着桌上的集团架构图,“马世民管实业,霍建宁管资本,郑裕彤管物流——这三个人凑齐,我们的集团就有了骨架,比拿再多股份都管用。”
第二天上午,和记黄埔的会客室格外热闹。马世民穿着深灰色西装,手里攥着长江水泥的产能报告,一进门就直奔主题:“林先生,长江水泥的生产线太老了,我想把蛇口新厂的技术搬过去,三个月内就能把产能提30%。”
霍建宁紧随其后,带来了集团上市的初步方案:“先把青英水泥和港灯注入集团,做资产重估,年底前就能在香港上市,融资至少10亿。”
郑裕彤最后到,手里拿着华南物流网络地图:“林先生,港灯的电力运输可以和青英水泥的货运线路并在一起,能省20%的成本——我还联系了广州的货运公司,以后大陆的物流,我们也能做。”
林英坐在主位上,听着三人的规划,嘴角渐渐扬起。这就是他要的人才——不用他多说,就能摸到产业的核心,还能提前布局未来。他把集团架构图推过去:“公司名叫‘香江集团’,旗下分设香江实业(管水泥、地产)、香江电力(管港灯)、香江影业、香江物流四个板块,你们三个各管一摊,直接向我汇报。”
三人看着架构图上自己的职位——马世民任香江实业总裁,霍建宁任香江资本总裁,郑裕彤任香江物流总裁,还有实实在在的股份,眼里都亮了。马世民率先签字:“我今天就从长江实业辞职,明天就来上班。”
霍建宁和郑裕彤也跟着签了字,会议室里的钢笔划过纸张的声音,像在谱写香江集团的开篇乐章。
中午,林英带着三人去福临门吃饭。包厢里,马世民聊起李首富的困境,语气带着几分感慨:“李生太看重地产,把资金都砸在了九龙塘,现在长江实业的现金流只剩2000万,要是林先生再逼一把,他就得把长江水泥的股份全抛了。”
林英夹了块螃蟹,笑着摇头:“不用逼他。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整合产业,不是赶尽杀绝——等香江集团上市,让他看看,什么叫真正的实业+资本。”
霍建宁喝了口酒,补充道:“上市后我们再增发股份,吸纳更多小股东,到时候香江集团的市值,至少能超过怡合。”
郑裕彤也跟着点头:“物流网络搭起来后,我们就是华南最大的物流商,不管是水泥、电力还是电影,都能通过我们的渠道运到大陆——林先生,你这步棋,走得比谁都远。”
林英笑了笑,没说话。他看向窗外,中环的阳光正好,恒生银行的大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他知道,香江集团的成立,只是一个开始——有马世民、霍建宁、郑裕彤这三员大将,有青英水泥、港灯的实业根基,还有关之琳、林青霞在家做后盾,他的商业帝国,终于有了真正的骨架。
晚上回家时,关之琳正带着天佑在院子里玩。小家伙穿着虎头鞋,手里攥着个小皮球,看见林英进来,立刻扑过来:“爸爸,抱!”
林英抱起天佑,小家伙在他脸上亲了一口,口水蹭了他一脸。林青霞坐在旁边的藤椅上,手里拿着《烟雨江南》的首映礼邀请函,笑着说:“香江集团成立的消息,我已经告诉王主任了,他说开业那天要亲自来香港祝贺。”
关之琳走过来,帮林英擦了擦脸上的口水:“晚饭我炖了鸡汤,还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——马先生他们都签了?”
“签了。”林英坐在藤椅上,把天佑放在腿上,“以后公司的事不用你俩操心,马世民管实业,霍建宁管资本,郑裕彤管物流,都是行家。”
林青霞靠在椅背上,看着天边的晚霞,声音很软:“那就好。以后我专心拍电影,你专心做你的集团,之琳姐专心带天佑,我们各司其职,真好。”
关之琳笑着点头,给林英递过一杯凉茶:“喝口茶解解暑。对了,淑贞刚才来电话,说香江影业的发行渠道已经打通了,《烟雨江南》下个月就能在大陆上映——她还说,跟着王经理学了很多东西,比拍广告有意思多了。”
林英喝着凉茶,看着眼前的妻儿,听着远处的蝉鸣,心里格外踏实。他知道,香江集团的成立,不是结束,而是开始——未来,他要带着这个集团,扎根香港,辐射大陆,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,做最稳的船,最亮的灯。
夜里,林英坐在书房,看着桌上的香江集团成立文件,还有马世民、霍建宁、郑裕彤的任命书,指尖轻轻摩挲着“香江集团”四个字。窗外的月光洒进来,落在文件上,像给这个新生的集团镀上了一层金边。
他拿起电话,打给霍建宁:“集团上市的事,加快速度——我要让香江集团,在今年年底前,照亮整个香江。”
电话那头传来霍建宁坚定的声音:“放心,林先生,一定完成任务。”
挂了电话,林英靠在座椅上,闭上眼。脑海里浮现出1976年那个雨夜,他攥着10万港币站在股市门口的样子;浮现出第一次在邵氏片场见林青霞的样子;浮现出关之琳穿着婚纱嫁给她的样子;还有天佑出生时,皱着小脸的样子。
这三年,像一场梦。但现在,这场梦终于有了坚实的模样——有自己的集团,有得力的干将,有温暖的家。
林英睁开眼,看着窗外的月光,嘴角扬起一抹坚定的笑容。他知道,未来的路还很长,商战的硝烟还会继续,但他不再是一个人——他有香江集团,有身边的人,还有这个正在崛起的时代。
在这片香江之上,他要做最稳的枭雄,用香江集团的根基,撑起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,撑起身边所有人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