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国公,诸位,”田娃声音清晰,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,“李参议(此时应称李善长实际官职,如参议)欲稳根基,常将军欲扬兵威,皆是为我军考量,言之有理。然北伐之战,非仅军事较量,更是政治、经济、民心的总角逐。故,战略须扬长避短,步步为营,更要高举义旗,争取人心!”
他手指地图,条分缕析:
“我军之长,在于军纪严明,步卒善战,水师称雄,更有日益犀利的火器为依仗。我军之短,在于骑兵不足,不善平原旷野驰骋。元廷之弊,在于政治腐败,军阀割据,民心离散,其长在于骑兵机动。”
“因此,”田娃的手指重重落在山东,“第一步,当先取山东!山东毗邻我境,元军守备空虚,且拿下山东,可撤除大都之东南屏障,使其门户洞开。此地河网尚存,我可部分发挥水师优势,协助转运。此阶段,由徐达大将军统率以步卒为主的十万精锐,配属部分水师,稳扎稳打,清除障碍,如同伐木,先去其枝叶。”
接着,手指西移,指向中原腹地:“第二步,旋师河南,平定汴梁、洛阳!夺取河南,可隔绝关中元军与大都联系。此阶段,需步、骑、炮协同,尤其注意防范扩廓帖木儿自山西侧击。攻克要地后,必须分兵扼守潼关!此乃天下咽喉,锁住潼关,便将李思齐等关中元军主力困于西陲,使其不得东出,为我主力彻底解除后顾之忧!”
最后,他的手指坚定地按在大都的位置上:“第三步,待山东肃清,河南底定,潼关在手,侧翼无忧!届时,我大军水陆并进,自山东、河南两路合围大都!元廷至此,外无援兵,内乏战心,民心尽失,已成瓮中之鳖!破城,指日可待!”
他环视众人,最后看向朱元璋,语气铿锵:“此‘三步走’战略,看似迂回,实则最为稳妥,也最为迅猛!如同筑堤蓄水,水势既成,则一泻千里,无可阻挡!此为正兵之道,以堂皇之势,碾碎胡虏!”
顿了顿,他声音愈发深沉:“然,仅凭刀兵,犹有不足。必须广发檄文,昭告天下,申明我军乃‘驱逐胡虏,恢复中华,立纲陈纪,救济斯民’之仁义之师!使北地汉人知我师所向,非为杀戮,乃为解民倒悬!此攻心之上策,可令元廷统治根基崩塌,可令其士卒无心恋战,其效力,更胜十万雄兵!”
“驱逐胡虏,恢复中华!”这八个字再次如同惊雷,震响在殿堂之中。
朱元璋猛地站起身,脸上因激动而泛光,眼中充满了决断与激赏:“善!大善!田参政之策,层层递进,谋虑深远,真乃北伐必胜之蓝图!就这么定了!”
他目光扫过全场,威严下令:“即日起,全力备战!徐达、常遇春,整训步骑,精选兵卒,目标十万!廖永忠、俞通海,整顿水师,检修战舰!各匠作营,由田参政统一调度,全力赶制火铳、火炮、火箭及各类攻城器械!李参议,统筹各州府钱粮,确保军需供应!”
最后,他凝视田娃:“伯温先生与田参政,共拟《谕中原檄》,此文即为北伐之魂魄,务必字字千钧,动人心魄!”
“谨遵国公令!”众文武轰然应诺,一股前所未有的磅礴力量在殿中凝聚。
北伐的宏图,终于在反复权衡与深入谋划后,清晰地铺陈开来。一场决定华夏命运的远征,即将拉开序幕。田娃知道,他和他的知识,将在这最后的、也是最辉煌的舞台上,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