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5章 茶道与商道(1 / 2)

国际规则博弈的初步胜利与内部文化整合的艰难推进,让“何记”在惊涛骇浪中暂时稳住了阵脚。然而,何晓深知,这种“稳”是动态的,是刀锋上的平衡。标准制定权的争夺是场持久战,数据主权的疑虑如影随形,而内部新老融合的“化学反应”也远未完成。他感觉自己像一位在错综复杂的棋局中同时与多个高手对弈的棋手,每一步都需慎之又慎,既要化解眼前的攻势,更要布局长远的势能。这种高强度的多维博弈,消耗着他巨大的心力。

就在此时,一个看似偶然、实则意味深长的契机,悄然出现。

欧洲一家久负盛名的家族基金会——“传承与价值基金会”,向何晓发出了邀请,请他作为主讲嘉宾,出席在其瑞士总部举办的年度“全球家族企业领袖静修营”。该基金会历史悠久,以其对家族企业传承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深度研究而闻名,与会者皆是来自全球各行业、历经数代风雨的顶尖家族企业掌门人。邀请函中特别提及,基金会主席冯·海因里希伯爵对“何记”在何晓领导下,平衡传统与创新、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实践“深感钦佩”,并希望他能分享“东方智慧下的企业长青之道”。

这并非普通的商业论坛,而是一个顶级圈层的、非公开的深度交流平台。何晓敏锐地意识到,这不仅是极高的荣誉,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——一个跳出具体商业纠纷和规则攻防,在更高层面展示“何记”软实力、建立深层信任、甚至影响国际商业舆论风向的战略平台。但这也意味着,他代表的将不仅是“何记”,在某种程度上,也代表着崛起中的中国商业力量所秉持的价值观和方法论。

何晓没有立刻回复。他需要时间准备,不仅仅是准备一份演讲稿,更是要梳理清楚“何记”乃至他自己所践行的“商道”的本质。 他再次飞回香港,来到父亲何雨柱那间堆满古籍和茶具的书房。

已是深秋,窗外梧桐叶落,屋内茶香袅袅。何雨柱正在用一把古老的紫砂壶,不紧不慢地冲泡着陈年普洱。看到儿子眉宇间的疲惫与深思,他没有询问公司事务,只是指了指对面的蒲团,递过一杯色泽醇厚的茶汤。

“爸,瑞士有个会,去的都是些经营了上百年的家族企业当家人。他们想听听,咱们‘何记’是怎么想的。”何晓接过茶杯,感受着掌心传来的温热,简单说明了情况。

何雨柱慢悠悠地品了一口茶,目光落在手中那把养得温润如玉的壶上,缓缓道:“请人喝茶,重要的是茶,是水,是火候,是心境。场面话,谁都会说。人家想听的,不是你怎么赚钱,是你怎么‘做人’,怎么做‘事’,怎么看待这‘传承’二字。”

他放下茶杯,看着儿子:“咱们中国人做生意,讲究个‘道’在‘术’先。这个‘道’,不在书上,在日子里,在手上,在心里。你这次去,别想着去‘讲’,想着去‘交’。把你这些年,怎么对待老伙计,怎么琢磨新玩意,怎么在风浪里把住舵的实在体会,像泡这壶茶一样,慢慢地、诚实地‘沏’给他们品。真的东西,自有分量。”

父亲的话,如同茶汤,初品平淡,回味无穷。何晓豁然开朗。他不再试图准备一份充满数据和理论的“报告”,而是决定分享“何记”一路走来的真实故事、困惑、选择与感悟,以“茶道”般的坦诚与沉淀,去诠释背后的“商道”。

数周后,瑞士,阿尔卑斯山麓的一处静谧庄园。

“全球家族企业领袖静修营”的气氛庄重而私密。与会的数十位掌门人,来自欧洲的古老酒庄、北美的科技世家、南美的矿业巨头……背景各异,但眉宇间都带着历经沧桑的沉稳与洞察世事的锐利。

轮到何晓发言时,他没有走向演讲台,而是请工作人员在会场中央布置了一个简约的中式茶席。他身着中式立领上衣,从容不迫地温壶、置茶、冲泡、分杯。在氤氲的茶香中,他用流利的英语,开始了他的分享。他没有ppt,没有稿子,如同闲话家常。

他从“火候”讲起。 讲述父亲何雨柱如何用几十年时间,掌握一口高汤的“火候”,引申到企业管理中“度”的把握——何时该激进创新,何时该坚守传统;如何平衡短期利润与长期价值;在全球化中,如何尊重本地“水土”(文化),又不失自身“原味”(核心价值)。他用“何记”应对疫情时“保员工、稳供应链”的抉择,诠释了“商道”首先是“人道”。

他从“原材”说起。 谈到“何记”对顶级食材近乎偏执的追求,关联到企业根基的重要性——无论是人才培养的“百年树人”,还是供应链的“源头把控”,抑或技术研发的“底层创新”,没有扎实的“原材”,一切华丽的“烹饪”(商业模式)都是空中楼阁。他分享了“薪火计划”对年轻人才的长期投入,以及在可持续农业上的不懈探索。

他从“调和”论道。 以中餐烹饪中“五味调和”的哲学,比喻企业在处理内外矛盾、新旧动能、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时的智慧。他坦然承认“何记”内部也曾有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,分享了他如何通过“新老对话”、“青蓝共事”等机制,寻求“和而不同”,而非“你死我活”。他谈到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时,不是对抗,而是寻求建立更科学、更包容的“共通语言”。

最后,他归于“传承”。 他动情地说:“‘何记’对我而言,不只是一份家业,更是一口锅,锅里熬的,是前辈的心血,是同伴的信任,是顾客的期盼,也是我们对未来的责任。传承,传的不是财富,是守护这口锅、添好这捆柴的敬畏之心,是让锅里的味道,能随着时代越熬越厚、越传越远的本事。”

他的分享,持续了一个多小时。没有煽情,没有说教,只有平静的叙述和真诚的思考。当他将冲泡好的茶,一杯杯亲手奉给在场的每一位掌门人时,会场陷入了长时间的寂静,随后爆发出真挚而持久的掌声。

这次看似“务虚”的交流,产生了意想不到的“务实”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