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3章 深水区(2 / 2)

“破”:精准反击,瓦解指控。

? 针对“文化侵蚀”论,何晓亲自出面,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专家、独立美食历史学家,共同召开线上发布会。他用详实的数据展示,“何记”在海外始终坚持“本地化”策略,大量雇佣本地厨师,采购本地食材,其推广的是“中餐烹饪技艺”而非“中餐口味垄断”。他宣布启动“中华饮食非遗保护基金”,专项用于支持海外中餐从业者的技艺传承,并资助对当地濒危饮食文化的记录与研究。

? 针对“土地掠夺”指控,“何记”主动公开了其在非洲项目的全部合作细节:土地是通过正规渠道向当地政府租赁,雇佣了超过90%的本地员工,培训了数千名农民种植技术,并承诺将利润的固定比例反哺当地社区建设。何晓还出人意料地宣布,将邀请独立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进行全周期社会影响评估,并向公众公开结果。

“立”:价值引领,重塑叙事。

何晓意识到,不能总被动防守,必须掌握话语权。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将原定于次年举行的“何记全球合作伙伴大会”,提前并升级为首届“世界饮食文明对话论坛”。

? 主题升维:论坛主题定为“和而不同:舌尖上的文明互鉴”。不再局限于商业合作,而是聚焦于饮食文化如何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尊重。

? 嘉宾多元:邀请名单上不仅有各国政商领袖,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非遗传承人、人类学家、生态学家、伦理哲学家。

? 内容深化:设置“气候变化与饮食适应”、“科技时代的味道传承”、“饮食伦理与全球公平”等前沿议题。何晓将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,阐述“何记”对于“负责任全球化”的理解和实践——即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,必须承担起保护文化多样性、促进社区繁荣、守护地球健康的责任。

这一系列举措,如同在惊涛骇浪中投下了一枚“深水炸弹”,瞬间改变了舆论的势能。

“何记”不再是被动的辩解者,而是主动的议题设置者和价值倡导者。其展现出的开放、包容、负责任的态度,赢得了国际社会许多有识之士的尊重和理解。尽管质疑声并未完全消失,但“何记”成功地将其拉回到了一个可以理性讨论的公共空间,并为自己树立了“全球化企业公民”的正面形象。

论坛筹备期间,何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。 一天深夜,他再次来到父亲何雨柱的博物馆。何雨柱正在修复一件清代的外销瓷餐盘,上面绘着中西合璧的纹样。

“爸,办这个论坛,有人说我哗众取宠,不自量力。”何晓摩挲着另一件瓷器,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。

何雨柱没有抬头,专注着手上的活儿,缓缓道:“请客吃饭,不怕场面大,就怕菜不对味。你这桌‘席’,食材(议题)是顶好的,厨子(嘉宾)也请的是名角,关键是你这‘高汤’(主旨)吊得够不够厚,能不能压住场子。”

他放下工具,看着儿子:“咱们做菜,讲究‘无味使之入,有味使之出’。办这论坛也一样,别光想着给自己辩白(入),要想着能端出什么让大家吃了都说好、还能长见识的‘硬菜’(出)。让人家觉得,来了这一趟,值。”

父亲的话,让何晓豁然开朗。他不再纠结于外界的评价,而是全身心投入论坛内容的打磨,力求每一场讨论都能触及本质,引发深思。

首届“世界饮食文明对话论坛”在香港成功举办,成为了当年全球舆论界的一大盛事。 何晓的主旨演讲,以“一碗面的世界”为题,从“何记”一碗炸酱面的全球之旅,谈到饮食背后的文化迁移、技术融合、伦理思考,情真意切,格局宏大,引发了强烈共鸣。论坛本身,也成为了“何记”软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。

经此一役,“何记”不仅成功化解了危机,更将其品牌形象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——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餐饮企业,更是一个致力于推动文明对话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民。这为其在“深水区”的航行,赢得了宝贵的道义优势和战略纵深。

风雨过后,何晓站在论坛会场外的露台上,望着维多利亚港的万家灯火。他深知,前方的海水只会更深,暗流更为复杂。但他也更加坚定,“何记”这艘船,必须也必将依靠内在的“深海作业”能力和面向未来的价值引领,继续向更广阔的未知领域探索前行。真正的远航,从来都是与深不可测的大洋为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