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1章 规划(2 / 2)

内部反对声不小,担心“教会徒弟,饿死师傅”。但何晓坚持认为,一个健康、高效的行业生态,最终对所有参与者都有利。“何记”可以通过输出标准和服务,成为行业的基础设施构建者,这远比在红海中与无数小店竞争要有价值得多。初步的市场反馈显示,这一模式切中了广大中小餐饮企业的迫切需求,订单纷至沓来。

然而,就在何晓为点燃“新火”而全力奔走时,一场源自最意想不到领域的危机,悄然降临。

一家国际知名的环保NGo发布了一份重磅调查报告,矛头直指全球高端餐饮行业的供应链,其中多次提及“何记”在某些海鲜品类、棕榈油采购上可能存在“不可持续”的嫌疑。报告援引了部分模糊的线索和推测,虽未给出确凿证据,但在社交媒体时代,这种指控的杀伤力是巨大的。

“何记”一直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战略,但庞大的全球采购体系,难免存在难以监控的死角。报告一出,舆论哗然。“虚伪”、“漂绿”的指责声瞬间淹没了“何记”的官方账号,股价应声下跌。

这无疑是对何晓推行的“社会价值”战略的当头一棒。他立即启动危机应对程序,一方面责令供应链部门进行彻底自查,一方面由欧阳文山团队与发布报告的NGo进行紧急沟通,同时准备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。

但更深的忧虑笼罩着何晓。这次危机,暴露了“何记”在全球化过程中,对复杂供应链的透明化和伦理管理仍存在盲区,也预示着未来企业将越来越多地面临来自非商业领域的、关乎道德和价值观的严峻考验。

深夜,何晓再次拨通了父亲的视频电话。屏幕那头的何雨柱,正在博物馆的茶室里擦拭一件刚收来的古陶灶,神态安详。

“爸,又遇到坎儿了。”何晓将情况简要说明。

何雨柱放下手中的活计,看着儿子紧锁的眉头,缓缓道:“晓儿,记得我常说的吗?真金不怕火炼。咱们的采购,要真是干干净净,就不怕人查。要是真有什么疏漏,那就认,就改。做人做企业,都是这个理儿。心思正,步子稳,就不怕鬼敲门。”

父亲平静的话语,像一剂镇静剂,让何晓焦躁的心逐渐安定下来。他意识到,危机也是机遇。这正是一个向全社会展示“何记”诚信和担当的时刻,是检验“价值共生”战略成色的试金石。

他改变了策略,不再仅仅是防御和澄清,而是采取了一种极度开放的姿态:邀请包括那家NGo在内的多家独立第三方机构,组成“供应链可持续发展观察团”,对“何记”全球供应链进行不提前通知的、全方位的审计;同时,加速推进区块链溯源系统的全覆盖计划,承诺在一年内实现核心食材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可查。

这种“刮骨疗毒”式的坦诚,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,也迅速扭转了舆论风向。最终的审计结果,证实了“何记”绝大部分采购符合标准,仅发现个别边缘供应商存在瑕疵,并已立即整改。这场风波,反而让“何记”的诚信形象更加深入人心,其推动供应链透明的举措,甚至成为了行业标杆。

风雨过后,何晓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,香港的夜景依旧辉煌。他深刻地体会到,未来的商战,早已超越了产品和市场的维度,进入了价值观、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等更广阔的领域。点燃“新火”不易,而要让它形成“燎原”之势,更需要超越商业的智慧和担当。

新程已启,道路维艰。但何晓的目光,已然投向了更远的远方。他知道,“何记”的故事,远未结束,真正的挑战与辉煌,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