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,权力交接:从“扶上马”到“放开缰”。
何雨柱在董事会上的表态更为坚决:“我年纪大了,精力有限。未来的仗,主要是晓儿和他们年轻一代去打。从今天起,集团的日常经营决策,全部由何晓总裁负责。我只保留董事会主席职务,专注于长期战略、重大风险防范和企业文化建设。除非涉及公司存亡的底线问题,我不会干预具体经营。”
这番表态,意味着何雨柱真正开始放手,将舞台彻底交给了以何晓为代表的年轻一代。这不是被动退隐,而是主动的战略选择,为“何记”注入持续的创新活力。
第三,新火传承:点亮“未来之星”计划。
何雨柱亲自倡议并推动设立了“何记未来之星创投基金”,初始规模十亿港币,专门用于支持内部员工的创新创业项目,以及投资外部有潜力的、与“大饮食”生态相关的早期科技公司和品牌。基金由何晓牵头,但评审委员会吸纳了内部资深专家和外部行业领袖,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。何雨柱希望借此,在“何记”体系内点燃更多的“新火”,激发组织的创新创业精神,应对未来更不确定的挑战。
布局已定,新程开启。
“何记”这艘巨轮,在经历了惊涛骇浪的洗礼后,悄然调整了自身的结构与航速。何晓领导的年轻团队,拥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,开始以更加激进的姿态,推动数字化升级、新业态探索和国际化2.0战略。“何记生活”平台加速整合,推出了订阅制美食盒子、线上厨艺学院等新服务;“何记味典”进军功能性食品和老年营养餐新赛道;海外团队开始研究并购当地特色餐饮品牌的可能性,实现更深度的本土化。
而退居幕后的何雨柱,也并未闲下来。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“何记饮食文化传承中心”的建设中,亲自带队梳理“何记”近一个世纪的技艺档案,筹建“何记饮食文化博物馆”,并频繁与国内外文化学者、历史学家交流,探讨中华饮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与全球传播。他仿佛一位退隐的宗师,开始系统地整理和传承本门的“武功秘籍”与“心法”。
然而,平静的海面下,新的暗流仍在涌动。
欧阳文山监测到,北方那股势力在标准受挫后,似乎改变了策略,开始通过扶持“食鲜道”等竞争对手进行更市场化的“代理人战争”,同时在资本市场,一些背景神秘的基金开始持续增持“何记”的流通股,意图不明。
何晓在新业务拓展中也遇到了新的挑战,快速扩张带来的管理复杂度提升、新老团队融合的文化冲突、以及互联网红利消退后的增长压力,都考验着这位年轻掌门的智慧与定力。
站在新的起点,回望来路,坎坷已成阶梯;展望前方,道阻且长。何雨柱深知,企业的生存发展,永无止境。昨天的危机渡过了,明天的挑战又会以新的形式出现。但此刻的他,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力量。因为他看到,“何记”的根须扎得更深,枝干更加粗壮,新的火种已然点燃。
他偶尔还会在深夜独自登上太平山顶,但不再是为了排解焦虑,而是为了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,以及眺望远方星空的广阔。
新程已启,前路漫漫。但这艘名为“何记”的航船,方向清晰,结构优化,动力充沛,更有两代人的智慧与汗水作为压舱石。它正以更加稳健、也更具活力的姿态,驶向充满未知与希望的深蓝海域。
属于“何记”的故事,翻开了新的篇章。而这部传奇,注定将由新一代的舵手们,继续挥毫泼墨,书写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