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2章 四九城的茶香(2 / 2)

会谈结束,何雨柱婉拒了共进午餐的邀请,礼貌告辞。走出商务部大楼,北京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,带来一丝暖意。他知道,这第一关,算是平稳度过了。这次会面,至少向官方层面传递了“何记”理性、务实、有担当的正面形象,为后续争取更公平的发展环境打下了基础。

然而,就在他以为此次北京之行即将波澜不惊地结束时,一个完全在意料之外的插曲,将他此行的“寻根”主题,推向了一个更深的、也更私人化的层面。

当天晚上,何雨柱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,对方自称是“四合院博物馆”筹备处的工作人员,说在整理旧物时,发现了一些可能与何雨柱先生早年经历有关的物品和资料,邀请他是否有空前去一看。

四合院博物馆?何雨柱的心猛地一跳。那正是他从小长大的那片胡同区域,在拆迁改造中,有极少部分有历史价值的院落被保留下来,计划改造成博物馆。难道……那里还保留着与自家有关的东西?

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涌上心头。他立刻答应下来。

次日,何雨柱和娄晓娥按照地址,找到了那个藏在高楼大厦缝隙中、刚刚完成修缮、尚未对外开放的小小四合院。虽然格局与他记忆中的家相去甚远,但那熟悉的灰砖、门墩、甚至院中那棵老枣树残存的根部,都瞬间唤醒了他尘封已久的记忆。

筹备处的一位老教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,并拿出一个樟木盒子:“何先生,我们在清理西厢房时,在房梁的暗格里发现了这个,里面有些旧账本、照片,还有一本手写的菜谱,扉页上写着‘何家’二字,我们推测可能与您家有关。”

何雨柱颤抖着打开盒子。里面是几本泛黄的、用毛笔小楷工整书写的流水账,记录着解放前一个小饭庄的日常收支;一张已经模糊的黑白全家福,上面是年轻时的父母和幼年的自己;最上用毛笔写着《何氏食单》。

他小心翼翼地翻开《何氏食单》,里面是用蝇头小楷记录的几十道家常菜的配方和做法,笔迹与他父亲极为相似!其中一道“烩三鲜”的旁边,还仔细备注着选料要点和火候诀窍,正是他小时候父亲手把手教过他的!

刹那间,时光倒流。何雨柱仿佛看到了父亲在昏暗的油灯下,一笔一划记录菜谱的身影;闻到了自家小厨房里熟悉的油烟味;听到了胡同里小伙伴的嬉闹声……泪水,不受控制地模糊了他的视线。他紧紧攥着那本薄薄的菜谱,仿佛握住了半个多世纪前的温度,握住了自己来时的路。

娄晓娥默默握住了他的手,眼中也闪着泪光。

老教授感慨道:“何先生,这就是文化的根脉啊。我们博物馆,就是想留住这些记忆。听说您现在的‘何记’做得很大,这本土菜谱,或许能帮您找回一些最初的味道。”

何雨柱深吸一口气,平复激动的心情,郑重地对老教授说:“谢谢您!这本菜谱,对我,对‘何记’,都太重要了!它提醒我,无论走多远,都不能忘了最开始是为什么出发。”

离开四合院博物馆,何雨柱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这次意外的发现,远比任何商业谈判的成功,都更深刻地触动了他的内心。它让他真切地触摸到了“何记”味道的源头,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未来的方向——“何记”的生命力,不在于门店开遍全球,而在于那口传承不息的老汤,那份对味道的敬畏与执着。

归乡的路,在即将结束之时,因这一本意外现世的菜谱,而有了最圆满的注脚。它不仅为何雨柱此次北上画上了意味深长的句号,更如同一声穿越时空的钟鸣,提醒着所有“何记”人,也提醒着何雨柱自己:勿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
飞机起飞,舷窗外的北京城渐渐缩小。何雨柱靠在座椅上,闭目养神。他的手中,依然轻轻握着那本《何氏食单》的复印件。他知道,这次归乡,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回归,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溯源。带着这份沉甸甸的“根”,重返香港的“何记”,必将以更沉稳、更坚韧的姿态,迎接未来的所有挑战。

而新的故事,也将在不忘本来、吸收外来、面向未来的基调中,继续书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