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3章 北望的寒意(2 / 2)

2. 主动融入,寻求共识:何雨柱决定亲自出面,以“何记饮食文化研究院”的名义,主动与内地几家国字头的饮食文化研究机构、非遗保护中心、乃至商务部下属的贸易促进机构,联合举办高规格的研讨会或课题研究,主题围绕“中华餐饮如何在守正创新中走向世界”、“餐饮企业如何平衡商业效益与社会责任”等中性且具建设性的话题,在学术和行业层面寻求最大公约数,化解对立情绪。

3. 深耕基层,筑牢根基:加速推进与二三线城市和县域市场的合作,特别是与地方国资背景的商业体或文旅项目合作,开设更多定位亲民、品质过硬的“何记”体验店或子品牌店,将发展成果惠及更广阔的市场,用实际行动回应“脱离群众”的指责。同时,加大与内地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,共建高标准食材基地,将供应链更深地嵌入国家现代农业体系。

4. 预备方案,底线思维:何雨柱密令张律师和cFo团队,秘密研究在最坏情况下(如内地业务严重受阻),如何确保“何记”海外资产的独立运营和安全,以及资金链的稳定性。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底线准备。

“我们要让他们看到,‘何记’的根,始终在中国;‘何记’的心,始终向着同胞。我们的国际化,不是忘本,是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。”何雨柱语气坚定,“但同时,我们也要做好万一的准备,绝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。”

新的战略部署下去,“何记”这台庞大的机器再次悄然调整了运转方向。外部的光环被刻意收敛,内部的修炼和本土的深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
几天后,何雨柱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,是之前有过一面之缘的商务部李主任。

“何先生,听说你们在伦敦做得很好啊,为国争光了。”李主任的语气听起来很随和。

“李主任过奖了,我们只是尽力做好本分,传播中华饮食文化。”何雨柱恭敬而谨慎地回答。

“嗯,做好本分很重要。”李主任话锋微转,意味深长地说,“不过啊,树大招风。有时候,脚步迈得太大,容易扯着……呵呵,总之,把握好节奏,分清主次,很重要。国内的市场,才是根本啊。”

“谢谢李主任指点,我们一定牢记,扎根国内,服务大众是我们的根本。”何雨柱心领神会。

挂断电话,何雨柱心情复杂。李主任的来电,既是提醒,也隐约透出一丝可以沟通的信号。这说明,北方的阵营也并非铁板一块,其中仍有理性务实的力量。

然而,寒意并未消散。不久,欧阳文山获悉,一个由多家官方背景机构联合主办的“中华优秀传统饮食文化保护与发展大会”即将召开,组委会公布的初步名单中,备受瞩目的“中华味业”(虽已式微但仍具象征意义)在列,而风头正劲的“何记”却不见踪影。

这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。

何雨柱站在窗前,北方的天空依旧阴沉。他知道,这场围绕“何记”发展道路和未来命运的博弈,已经进入了最深层、最关键的相持阶段。海外的成功,只是赢得了喘息之机和发展空间,但决定“何记”最终命运的战场,依然在北方。这是一场关于认同、关于道路、关于未来的无声较量,其凶险程度,远超任何一场商业战争。

“看来,是时候我亲自北上一趟了。”何雨柱望着窗外,喃喃自语。他需要去直面那片孕育了他、如今却让他感到阵阵寒意的土地,去亲自感受那里的温度,去寻找破冰的可能。

北望神州,道阻且长。但这一次,何雨柱的眼神,除了凝重,更多了一份历经沧桑后的透彻与决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