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0章 见招拆招(2 / 2)

欧阳文山监测到,几家有官方背景的行业协会和媒体,开始连续刊发文章,讨论“餐饮行业标准化与个性化平衡”、“老字号品牌在资本化过程中的文化坚守”等议题。文章虽未点名,但字里行间,隐隐将注重标准化扩张和资本运作的模式(暗指“何记”),与强调手工技艺和文化独特性(暗指“中华味业”)的模式对立起来,试图在行业话语权上占据制高点。

同时,张律师收到风声,某地工商和质检部门,突然加强了对“预制菜”和“复合调味料”生产企业的抽查力度,虽然“何记味典”手续齐全、质量过硬,但这种动向无疑增加了运营的不确定性。

“他们这是想从行业规范和标准上卡我们脖子!”张律师判断。

“意料之中。”何雨柱并不意外,“他们知道在市场上一下子打不垮我们,就开始玩规则了。”

他立即做出应对:一方面,让欧阳文山加大与中立行业协会和专家的沟通,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讨论和制定,发出“何记”的声音,强调标准化与手工技艺并非对立,而是相辅相成,目的是让更多人享受到高品质的美食。另一方面,指示“何记味典”工厂,主动邀请当地质检部门参观指导,展示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,变被动为主动。

就在何雨柱全力应对“中华味业”的明枪暗箭时,一个来自北方的意外访客,让局势变得更加微妙。

这天,一位自称姓赵的中年男子,通过欧阳文山的渠道,请求与何雨柱进行一次“非正式会谈”。此人背景深厚,是某位已退居二线、但影响力犹存的北方经济领域老领导的秘书。

会谈在一家极其私密的茶室进行。赵秘书态度客气,但话语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。他先是高度赞扬了“何记”的发展成就和对餐饮行业的贡献,随后话锋一转,提到了“中华味业”。

“何老板,现在国家鼓励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。‘中华味业’呢,是集各方之力重点扶持的项目,代表了国家在餐饮领域的一个方向。你们‘何记’也是优秀的企业,有没有考虑过,强强联合,共同把这个市场做大做强呢?比如,在某些领域进行合作,或者……接受战略投资,整合资源?”

图穷匕见!这是赤裸裸的招安!试图以“国家战略”、“民族品牌”的名义,将“何记”纳入“中华味业”的体系,或者至少进行捆绑。

何雨柱心中冷笑,面上却不动声色:“赵秘书,感谢领导的关心。‘何记’一直致力于做好菜,服务好客人,为行业发展尽一份力。合作共赢我们一直欢迎,但前提是平等互利,保持品牌的独立性和发展方向。‘中华味业’有它的路径,我们有我们的活法。市场很大,容得下不同的模式。”

赵秘书脸上的笑容淡了些:“何老板,识时务者为俊杰。有些大势,还是要顺势而为啊。单独打拼,毕竟势单力薄。”

“谢谢赵秘书提醒。”何雨柱端起茶杯,语气平和却坚定,“‘何记’能走到今天,靠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。我们相信,只要产品过硬,诚信经营,市场会给出公正的评判。”

会谈在不冷不热的气氛中结束。送走赵秘书,何雨柱的脸色沉了下来。对方的手,已经伸得越来越长了。从商业竞争,到舆论压制,再到如今的“规劝”招安,步步紧逼。

“柱子,他们这是软硬兼施啊!”欧阳文山忧心忡忡。

“软硬兼施,说明他们也没那么硬气。”何雨柱冷声道,“越是这个时候,越要顶住。回绝了招安,他们下一步,恐怕就要动真格的了。通知下去,全员戒备,尤其是内地业务,要更加谨言慎行,绝不能授人以柄!”

北望神州,迷雾重重。“中华味业”的阳谋与北方势力的暗手交织,让“何记”的北上之路布满了荆棘。但何雨柱的眼神,却如同磐石般坚定。他深知,这是一场关乎“何记”灵魂和未来的生死之战,绝不能退让半步。见招拆招,稳扎稳打,他要用时间和实力,证明谁才是这片市场上真正的王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