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顿了顿,看向何晓:“晓儿,尤其是你负责的大湾区拓展计划,要更加谨慎。我收到风声,内地某些部门,可能会对‘港资餐饮品牌’的扩张,出台更细致的规范指引。我们要提前研究,做好准备,绝不能撞到枪口上。”
何晓闻言,收起了兴奋,认真点头:“爸,我明白了。我会重新评估风险,放慢节奏,先把广州、深圳的店做深做透。”
何雨柱又看向娄晓娥和欧阳文山:“内部管理,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合规和信息披露,要抓得更严。现在是敏感时期,不能给任何人留下任何把柄。对外宣传,要低调,多讲社会责任、品质传承,少提资本运作、市场规模。”
一番部署,让刚刚轻松下来的气氛再次变得凝重。但所有人都明白,何雨柱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。商海沉浮,越是胜利之时,越需如履薄冰。
几天后,何雨柱的预感得到了部分印证。陈伯通过特殊渠道带来消息:许大茂和维克多·陈在押期间,除了承认一些技术性的违规操作外,对更深层的指使者和资金网络守口如瓶,显然受到了严密的“指导”或威胁。而北方那边,关于“规范老字号品牌资本化运作”、“引导餐饮业回归实体经济本质”的讨论声音,在一些半官方场合开始增多,虽未明指,但风向微妙。
同时,欧阳文山也监测到,几家有北方背景的私募基金,近期开始频繁接触内地几家规模不大但特色鲜明的区域餐饮品牌,动作耐人寻味。
山雨欲来的气息,再次弥漫开来。
这天深夜,何雨柱接到一个来自四九城的、久未联系的电话号码。他犹豫了一下,还是接通了。
电话那头,是一个苍老而略带沙哑的声音,是那位曾对他有提携之恩、现已退居二线的杨厂长。
“雨柱啊……”杨厂长的声音带着复杂的情绪,“听说……你这段时间,闹出的动静不小啊。”
“杨厂长……”何雨柱心中一紧,恭敬回应。
“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。”杨厂长叹了口气,“有些人啊,看不得别人好,尤其看不得你这样的人好。你这次……是赢了场面,但也得罪了人啊。以后的路……要更加小心。有些线,不要碰;有些事,不要问。你好自为之吧。”
电话挂断,忙音传来。何雨柱握着手机,久久不语。杨厂长这通电话,看似关心,实则警告。这意味着,北方的阴影,不仅真实存在,而且能量远超他的想象。他们或许暂时收敛,但绝不会罢休。
余波未平,暗礁已现。胜利的喜悦早已被巨大的危机感所取代。何雨柱知道,“何记”这艘刚刚经历风浪洗礼的航船,即将驶入一片更加深邃、更加凶险的水域。接下来的航行,需要的不仅是勇气和智慧,更需要对大势的精准判断和难以想象的隐忍。
他拿起笔,在笔记本上缓缓写下四个字:“韬光养晦,以待天时。”
真正的较量,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。而这一次,对手不再仅仅是商场上的敌人,更是盘根错节的巨大阴影。何雨柱站在时代的浪潮之巅,感受着脚下暗流的涌动,目光投向北方那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,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凝重与决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