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7章 资本与匠心(2 / 2)

cFo推了推眼镜,语气专业但略显疏离:“墩子师傅,我理解您的感情。但作为上市公司,我们需要对股东负责,每一笔投入都要有清晰的回报预期。”

会议室的气氛顿时有些凝固。

何雨柱静静地听着,没有立刻表态。他理解cFo的专业立场,也深知墩子师傅话语里的沉重。当晚,他分别找两人谈了话。

他对cFo说:“你的专业和严谨,对公司很重要。但‘何记’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,我们的产品不只是菜,是文化,是传承。有些价值,无法完全用财务模型衡量。我们需要在追求效率和坚守根本之间找到平衡。”

他对墩子师傅说:“老哥哥,你的心我懂。但现在公司大了,规矩多了,我们要学会用新的方式来说服别人,为什么这些投入是值得的。比如,我们可以把传统菜品的文化价值、对品牌形象的提升,也纳入评估体系。”

这次冲突,让何雨柱意识到,上市后的管理,远比他想象的复杂。他不能简单地靠个人威望压服,必须建立一套既能符合现代公司治理要求,又能体现“何记”核心价值的制度和文化。他亲自牵头,组织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,重新设计了一套绩效考核体系,将“菜品创新质量”、“客户满意度”、“技艺传承成效”等软性指标,与财务指标共同纳入管理层的考核范围,并设立了“匠心传承奖”,重奖那些在技艺传承和文化弘扬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。

就在何雨柱艰难地平衡着资本诉求与匠心坚守之时,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,再次将“何记”推到了风口浪尖。

一家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环保组织发布了一份报告,指责部分亚洲高端餐饮企业为追求顶级食材,过度采购某些濒危海产品(如野生大黄鱼、苏眉鱼等),对海洋生态造成破坏。报告虽未直接点名,但引用的案例和图片,明显暗指以“何记”为代表的使用高端海鲜的餐厅。

报告一出,迅速被国际媒体转载,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。一些环保人士和动物保护组织开始在“何记”海外社交账号下留言抗议,甚至有人呼吁抵制。这对标榜“可持续发展”和“社会责任”的上市公司而言,无疑是一次沉重的声誉打击。

股价应声下跌。投资者关系部的电话被打爆。董事会内部也出现了分歧:有董事建议立刻发表强硬声明否认,并考虑法律行动;也有董事担忧强硬回应会激化矛盾,建议低调处理。

何雨柱在危机面前,再次展现出超越普通商人的格局和智慧。他没有急于辩解或对抗,而是第一时间下令彻查“何记”所有海鲜食材的采购渠道,确保完全符合相关国际公约和当地法规。调查结果确认,“何记”使用的海鲜均有合法来源证明,并未直接采购报告所指的濒危物种,但某些食材的供应链确实存在可追溯性不够透明的环节。

掌握了事实后,何雨柱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。他主动联系了那家环保组织,邀请其专家访问“何记”的海鲜供应商和中央厨房,公开我们的采购标准和流程。同时,他宣布三项措施:

1. 立即升级供应链可追溯系统,确保每一份海鲜食材都能追溯到具体的捕捞船或养殖场。

2. 设立“可持续海鲜基金”,每年投入利润的固定比例,用于支持海洋生态保护和可持续渔业研究。

3. 逐步调整菜单,增加采用Sc(海洋管理委员会)认证或来自可持续养殖的海产品,并开发更多以优质养殖海鲜和植物性食材为主打的创新菜品。

主动、透明、负责任的回应,迅速扭转了舆论风向。那家环保组织对“何记”的态度表示赞赏,并在后续报告中给予了正面评价。资本市场也对此举给予肯定,认为这体现了公司的长期价值和社会责任感,股价很快反弹并创出新高。

这场危机,反而成了“何记”践行可持续发展、提升品牌形象的契机。何雨柱借此机会,在公司内部大力倡导“绿色餐饮”理念,将环保和社会责任深度融入企业战略。

经此一役,何雨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,作为一家公众公司,“何记”肩负的责任已远超美味本身。它必须在一口锅与万股情之间,在商业利益与社会价值之间,找到那条艰难却正确的平衡之路。

夜深人静,何雨柱再次独自登上太平山顶。脚下是资本的洪流,心中是匠人的坚守。他知道,这场关于“资本与匠心”的漫长博弈,将伴随“何记”的整个未来。而他,必须当好这个掌勺人,火候不能太旺,也不能太弱,才能熬出这锅既能满足资本胃口、又不失本真味道的百年老汤。

前方的路,依然挑战重重。但此刻的何雨柱,目光更加深邃,脚步也更加坚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