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乎同时,陈伯从四九城传来密报,许大茂和秦淮茹似乎与这个联盟的筹备组搭上了线,许大茂更是在一些场合吹风,暗示“未来好食材,优先供应‘自己人’”。
“这是要卡我们的脖子啊!”欧阳文山忧心忡忡。
“预料之中。”何雨柱面色冷峻,“他们知道直接打不垮我们,就想从根子上限制我们。可惜,他们打错了算盘。”
何雨柱迅速应对:
1. 供应链纵深战略:下令何晓加速推进与清远、肇庆等地核心产地的深度合作,从松散采购升级为参股或长期独家契约,建立“何记”专属的食材基地,将命脉牢牢抓在自己手中。
2. 海外渠道拓展:利用上市公司的信誉和资金优势,加快与澳洲、日本、欧洲等顶级食材产区的直接采购谈判,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。
3. 技术壁垒构建:加大“何记”核心酱料和调味品配方的研发和专利申请力度,提升不可替代性。
然而,最大的风浪,却来自意想不到的“家事”。
上市后,何晓作为公司未来接班人、年轻的执行董事,曝光度大增,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,也被一些投行和咨询公司奉为座上宾。频繁的商务应酬、资本圈的浮华氛围,让这个年轻人有些迷失。他开始对父亲“过于保守”的经营策略产生质疑,私下里更倾向于听取一些激进派投资经理关于“利用上市公司平台进行杠杆收购、快速做大市值”的建议,并与父亲在几次关于新店投资额度的会议上发生了争执。
一次家庭晚餐时,矛盾爆发。何晓提出一个收购深圳一家连锁精品咖啡品牌的方案,认为可以快速切入年轻消费群体,讲出“新消费”的故事,提振股价。
“胡闹!”何雨柱当场摔了筷子,“咖啡和我们的菜有什么关系?为了股价而去并购不相关的业务,这是饮鸩止渴!‘何记’的核心是餐饮!是味道!不是资本拼图!”
“爸!时代变了!不能总守着老黄历!资本市场看的是增长,是想象空间!”何晓不服气地反驳。
“想象空间?我看是瞎想空间!”何雨柱勃然大怒,“你给我记住!‘何记’的股价,是靠一口锅一口锅炒出来的!不是靠编故事编出来的!你再有这种念头,就给我从执行董事的位置上下来,回后厨炒菜去!”
娄晓娥在一旁急得直掉眼泪。这场激烈的争吵,暴露了上市后企业内部“传统匠心”与“资本逐利”两种价值观的潜在冲突,也为何雨柱敲响了警钟——最大的风险,或许并非来自外部,而是来自内部的迷失。
当晚,何雨柱彻夜未眠。他意识到,上市成功,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。如何平衡资本市场的短期压力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?如何确保“何记”的灵魂不在财富增值中变质?如何引导下一代在拥抱现代商业规则的同时,不忘创业初心?这些课题,远比应对pAUc或北方基金复杂得多。
第二天,何雨柱没有责备儿子,而是把他叫到办公室,进行了一次长达数小时的长谈。他从“何记”创业初期的艰辛,讲到与pAUc搏杀时的惊险,再讲到对“味道”的坚守如何成为一次次化险为夷的根本。他没有强行灌输,而是摆事实、讲道理,引导何晓自己思考。
“晓儿,爸不是反对发展,反对创新。但无论怎么发展,都不能忘了我们是谁,从哪里来,要到哪里去。资本市场是工具,用好它,我们能飞得更高;被它奴役,我们就会摔得很惨。这个度,你要拿捏好。”
何晓看着父亲鬓角的白发和眼中的疲惫,回想起上市路上的种种不易,终于低下了头:“爸,我错了。是我太急了。”
经此一事,何雨柱更加坚定了“实业为本、资本为用”的理念。 在接下来的董事会上,他顶住部分要求加快并购步伐的压力,坚持将募集资金主要投向现有门店升级、供应链夯实、人才培养和“何记味典”的深度研发上,对于跨行业并购,设定了极其严苛的审核标准。
上市后的第一年,在何雨柱的稳健掌舵下,“何记”虽然股价时有波动,但业绩持续增长,根基愈发稳固。然而,何雨柱心中雪亮,资本市场的海洋,从无风平浪静。北方的阴影依旧徘徊,内部的代际磨合仍需时日,国际化的挑战近在眼前。
站在“何记”总部顶楼的露台,俯瞰着脚下这座繁华而又无情的国际金融中心,何雨柱知道,属于“何记”的上市长卷,才刚刚掀开一角。更波澜壮阔、也更暗流汹涌的篇章,正等待着他去书写。而守护灶台那簇不灭的火焰,将是他永恒的航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