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民间和半官方渠道,另一种声音开始抬头。几家与北方关系密切的餐饮行业协会和媒体,发表了一系列评论文章,主题围绕“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美食评价体系”、“米其林标准是否适合中餐”、“餐饮品牌的根与魂”等展开讨论。文章看似客观,但引用的案例和暗含的倾向,隐隐将“何记”这类受西方体系认可的品牌,置于“传统扞卫者”的对立面。许大茂和秦淮茹更是活跃,在一些非公开场合散播“何记为迎合洋人标准改良口味”、“丢失本真”的论调。
这种“软刀子”,比之前的直接施压更难应对。它站在文化和道德的制高点上,容易引发争议和误解。
“这是要搞‘口碑绑架’和‘文化孤立’啊!”欧阳文山愤愤道。
“意料之中。”何雨柱反而笑了,“他们越是这样,越说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。不用理会,用事实说话。”
他指示团队,不必参与这些无谓的争论,而是扎实做好两件事:一是精心准备即将到来的米其林发布晚宴,确保万无一失;二是加速推进“何记餐饮学院”与内地顶尖烹饪院校的交流合作项目,以实际行动展示“何记”在技艺传承和文化交流上的诚意与贡献。
紧张而漫长的等待后,终于到了《米其林指南香港澳门》发布晚宴的夜晚。香港会展中心宴会厅,名流云集,星光熠熠。何雨柱携娄晓娥、何晓出席,三人都身着中式礼服,气质沉稳。当主持人宣布“何记”澳门店成功斩获米其林一星时,全场掌声雷动!聚光灯打在何雨柱身上,他起身致意,表情平静,眼中却闪烁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光芒。
这一刻,不仅仅是对“何记”菜品的肯定,更是对何雨柱近二十年坚守匠心、勇于创新之路的最高褒奖!是对他顶住重重压力、坚持独立发展道路的最好证明!
晚宴结束后,何雨柱被媒体团团围住。他没有夸夸其谈,只是诚恳地说:“这份荣誉,属于‘何记’的每一位员工,属于所有支持我们的客人。米其林星是鼓励,更是鞭策。它提醒我们,永远不能忘记做菜的初心——让客人吃得安心、吃得开心。‘何记’会继续努力,做好每一道菜,服务好每一位客人。”
低调、谦逊、务实的表态,赢得了更多的好感。
载誉归来,“何记”上下欢欣鼓舞,但何雨柱立刻召开了全体员工大会。会上,他没有庆祝,而是将那颗米其林星的标识,制作成了警示牌,悬挂在四家店的后厨最醒目位置。
“从今天起,我们每个人头上,都顶着一颗星!”他声音洪亮,“它照着我们,也盯着我们!谁要是松懈了,掉链子了,砸了这块牌子,就是我何雨柱的罪人,是‘何记’所有人的罪人!我们的战斗,现在才真正开始!”
星耀香江,荣光加身。但何雨柱深知,这璀璨的星光之下,是更巨大的期待、更严峻的挑战和更汹涌的暗流。北方的博弈、资本的觊觎、市场的考验,都将因这颗星而升级。然而,此刻的“何记”,已然拥有了更足的底气和更明确的方向。
当晚,何雨柱独自一人留在办公室,摩挲着那本红色的《米其林指南》,百感交集。从四合院的灶台,到维多利亚港的星光,这一路,荆棘密布,却也鲜花盛开。他拿起电话,拨通了医院的号码,接通了墩子师傅的病房。
“老哥哥,”他声音有些哽咽,“咱们的菜……摘星了。”
电话那头,传来墩子师傅沙哑却激动的笑声。
放下电话,何雨柱走到窗前,望着维港的万家灯火,目光坚定地投向南方那片更广阔的海洋。星途已启,下一步,该是扬帆远航了。新加坡、曼谷,乃至更远的世界,都在等待着“何记”的味道。而他和他的“何记”,也已然准备好了,去迎接那份属于他们的、更辉煌的星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