样品盲测会在一个周末下午秘密进行。餐桌上摆着几份用统一白色餐盒盛放的预制菜样品,旁边是何雨柱坚持要求现场制作的同款菜品。受邀的墩子师傅、几位味觉敏锐的老食客、欧阳文山,以及何雨柱夫妇,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逐一品尝、打分。
结果出乎何雨柱的预料。大多数盲测者虽然能分辨出预制菜与现做菜在口感和“锅气”上的细微差别,但对预制菜的风味还原度都给予了较高评价,尤其对其便捷性表示赞赏。一位老食客甚至笑着说:“这味道,比我家保姆做得好吃多了!以后懒得动,就买这个!”
何雨柱亲自品尝后,久久不语。平心而论,儿子做的样品,确实超出了他的预期。虽然缺少了那份“烟火人间”的灵动,但核心的风味、扎实的功底,依稀能辨出“何记”的影子。尤其是那份用心,他感受到了。
盲测会后,何雨柱把何晓叫到书房。
“样品……还行。”他难得地给出了肯定,“比我想的要好。”
何晓心中一喜。
“但是,”何雨柱话锋一转,神色严肃,“晓儿,你要记住,做食品,尤其是打着‘何记’旗号的食品,品质是生命线,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!这个新业务,我原则上同意你试点。但有几条底线,你必须守住!”
“第一,所有产品,必须由你爸我,或者墩子师傅他们最终签字认可,才能上市!”
“第二,供应链必须绝对可靠,食材溯源要清晰,食品安全零容忍!”
“第三,‘何记味典’是子品牌,定位要清晰,不能冲击主品牌形象。价格可以亲民,但品质不能降低!”
“第四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堂食,永远是我们‘何记’的根本!不能本末倒置!”
何晓认真记下每一条,郑重承诺:“爸,您放心!这些原则,我一定牢牢记住,绝不触碰!”
父子之间,就“何记”的未来发展,第一次达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共识。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、坚守与突破的碰撞,最终以相互理解和共同前进的方式暂告段落。
“新火试新茶”,何晓点燃的这把创新之火,能否烹出属于“何记”的新一壶醇香?前方的路,依然充满未知的挑战。但至少此刻,何家父子并肩而立,目光共同投向了更远的未来。而北方的阴影,似乎也在这充满希望的新气象中,暂时淡去了些许痕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