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章 南洋深耕(2 / 2)

就在何雨柱全身心投入新加坡合作项目时,欧阳文山带来了一个有些意外的消息。

“柱子,关于棒梗那小子,有后续了。”欧阳文山表情有些古怪,“那件事后,他在香港待不下去了,好像跑路去了东南亚,具体是泰国还是马来西亚还不清楚。不过,有意思的是,我听到些风声,说这小子……好像没学乖,在那边又跟一些不太正经的人混在一起,似乎想捣鼓什么‘进出口贸易’,具体搞什么名堂,就不得而知了。”

何雨柱皱了皱眉。棒梗这个祸害,真是阴魂不散。跑到东南亚,又能掀起什么风浪?他本能地觉得,这背后可能还有秦淮茹的影子,但眼下信息太少,无从判断。

“知道了,欧阳主编。麻烦你继续留意一下,有什么消息及时告诉我。”何雨柱吩咐道,但并未太过放在心上。眼下,新加坡的合作才是重中之重。

几个月后,万事俱备。何雨柱带着精心准备的教学材料和助手阿杰,再次飞抵新加坡。A为“中式融合菜高级研修班”配备了最好的翻译和教学设施,首批学员二十人,来自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印尼、泰国等地,都是有一定经验、渴望提升的年轻厨师。

第一堂课,何雨柱没有直接讲菜,而是从“锅气”讲起。他通过翻译,向这些背景各异的学员解释这个无法直译的中文词汇所蕴含的意境——火候、镬具、食材、酱汁在瞬间碰撞产生的、代表中餐灵魂的独特风味。他现场演示了不同火候下炒出的青菜,让学员们直观感受“锅气”的差异。

接下来的课程,他围绕“清、鲜、嫩、滑、爽”等中餐核心口感,结合“何记”的招牌菜,深入浅出地讲解选料、刀工、上浆、勾芡、火候等一系列关键技术。他不仅教技法,更强调“心法”——对食材的尊重、对味道平衡的把握、对食客需求的洞察。

学员们被何雨柱扎实的功底、清晰的思路和毫无保留的分享深深折服。课堂气氛热烈,互动频繁。课余时间,何雨柱还带着学员们走访了新加坡的湿巴刹(菜市场),讲解如何挑选东南亚本地食材并应用于中餐烹饪。

研修班大获成功。结业时,学员们依依不舍,纷纷与何雨柱合影,称他为“导师”(ntor)。当地媒体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报道,将何雨柱誉为“中餐文化传播的使者”。A方面对成果非常满意,立即提出了续签和扩大合作规模的意向。

载誉归国,何雨柱心中充满了成就感。这种通过技艺交流获得尊重和影响力的感觉,远比赚取利润更让他满足。他更加坚定了“教育传播”与“餐厅经营”并重的发展战略。

然而,他并不知道,就在他在新加坡潜心教学的同时,一场针对“何记”南洋拓展计划的阴谋,正在暗处悄然酝酿。棒梗的身影,如同鬼魅,再次与“何记”的前路交织在一起……欧阳文山的一通越洋电话,带来了不祥的预兆。

“柱子,情况有点不对。我们在马来西亚的一个潜在食材供应商,突然单方面中断了谈判,语气闪烁。我托人打听了一下,好像……有另一家公司在暗中抬价搅局,那家公司的背景……似乎和棒梗在东南亚接触的那些人有牵连!”

何雨柱的心猛地一沉。看来,他低估了秦淮茹母子的怨毒和纠缠不休的决心。北方的阴影,竟然如此顽强地,再次投射到了南洋的土地上。

新的战场,已然开辟。前方的路,注定不会平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