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 风满楼(1 / 2)

铜锣湾的“何记酒楼”,如同注入香江的一股活水,很快便在这片商业沃土中扎下了根。开业不到半年,已然成为附近有口皆碑的用餐佳选。午市座无虚席,晚市包房难求,周末更是需要提前数日预订。何雨柱坐镇后厨,统揽大局,对菜品的要求愈发严苛;娄晓娥打理前厅,井井有条,将服务做到了许多大酒楼都未必能及的细致入微。夫妻二人珠联璧合,将酒楼经营得风生水起。

财富的积累速度超出了他们最初的想象。盘下酒楼时还略显紧张的现金流,很快变得充裕起来。何雨柱和娄晓娥商量后,没有急于挥霍或盲目扩张,而是做出了一个稳健又富有远见的决定:用赚来的钱,在港岛半山一处环境清幽、有升值潜力的地段,购入了一套宽敞的公寓。

搬离湾仔那间充满创业记忆但也略显逼仄的唐楼单位那天,何雨柱站在新家的落地窗前,俯瞰着脚下维多利亚港的繁华景致,心中百感交集。前世蜷缩在桥洞下的刺骨寒冷,与眼前灯火辉煌的温暖形成巨大反差,让他有种恍如隔世的不真实感。他紧紧握住身边娄晓娥的手,真实的触感才让他确信,这一切不是梦。

“晓娥,我们……真的在香港有家了。”他的声音有些沙哑。

娄晓娥依偎着他,眼中泪光闪烁:“嗯,是我们的家。”

新家安顿妥当,生活似乎步入了一条平稳而充满希望的轨道。然而,树欲静而风不止。何雨柱深知,生意做得越大,盯着的人就越多,暗处的风波永远不会停歇。

这天下午,酒楼午市刚过,何雨柱正在办公室和娄晓娥核对这个月的财务报表,秘书内线电话响了进来,声音有些紧张:“何总,娄总,卫生署的人来了,说要见负责人。”

又来了!何雨柱和娄晓娥对视一眼,心中同时一凛。上次在湾仔小店的经历记忆犹新,这次阵仗恐怕只会更大。

两人整理了一下情绪,来到大堂。来的不是上次那两个生面孔,而是三位,为首的是一个面色严肃、眼神锐利的中年官员,胸前别着高级督察的标识。

“哪位是负责人?”中年官员语气公事公办。

“我是何雨柱,这是娄晓娥,我们是酒楼的负责人。”何雨柱上前一步,不卑不亢。

“何先生,娄女士。”官员出示证件,“我们接到实名举报,称贵酒楼存在严重的卫生问题,包括使用过期食材、后厨操作不规范等。这是检查令,我们需要立即进行全面检查。”

实名举报?何雨柱心里咯噔一下。如果是同行眼红的匿名投诉,或许还好周旋,实名举报就意味着对方掌握了(或自以为掌握了)确凿证据,来势汹汹。

“我们欢迎检查,配合政府工作是我们的义务。”娄晓娥保持镇定,示意员工配合。

这次的检查,比上次在湾仔时更加严格和细致。不仅查看了所有的仓储、冷藏设备,还对进货单据、员工健康证、消毒记录等文件逐一核对,甚至用随身携带的采样设备,在后厨各处擦拭取样。

整个酒楼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。用餐的客人投来好奇和疑虑的目光,伙计们也都惴惴不安。何雨柱表面平静,手心却微微出汗。他对自己酒楼的卫生和管理有绝对信心,但“实名举报”这四个字,像一根刺,扎在他心里。是谁?目的何在?

检查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。结果,一如既往,何记酒楼在卫生和管理方面,几乎无可挑剔。连那位面色严肃的高级督察,在检查完后,紧绷的脸色也缓和了些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