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章 名声鹊起(2 / 2)

接下来的几天,何雨柱几乎住在了厨房。他结合这段时间对香港人口味的理解,以及自己北方的功底,精心设计了几道菜:一道是选用上好羊腩,用北方红焖之法,加入腐乳和柱侯酱,小火慢炖而成的“秘制羊腩煲”;一道是借鉴粤菜龙虾伊面的做法,但用更浓郁的鸡油和虾籽炮制酱汁,搭配手打拉面的“金汤龙虾捞面”;还有一道清爽的,是用当季新鲜鱼肉手工打成的鱼丸,配以高山白菜和自制虾干高汤的“手打双色鱼丸汤”。

每一道菜,从选料到火候,到最后的摆盘,何雨柱都亲力亲为,反复调试,力求完美。

约定的日子到了,欧阳文山不仅自己来了,还带了一位朋友,是位知名的美食专栏作家。何雨柱和娄晓娥打起十二分精神,将精心准备的几道菜一一奉上。

欧阳文山和他的朋友品尝之后,赞不绝口,尤其是那道羊腩煲和龙虾捞面,让他们连呼“惊艳”!

“何师傅,你这不仅仅是融合,是升华!”欧阳文山擦着嘴,由衷赞叹,“保留了北方的豪迈底蕴,又兼具了南方的精致鲜美,难得!实在太难得了!”

不久后,《美食家》月刊最新一期出版,欧阳文山亲自执笔的专栏文章,以《巷弄里的南北和鸣:探访“何记”的融合滋味》为题,用充满激情的笔触,详细描绘了何记的几道招牌菜,盛赞何雨柱“于市井烟火中,秉持匠心,融汇贯通,开创出别具一格的美食新境界”。

这篇文章,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,在香港的食客圈中激起了巨大波澜。

一时间,“何记”饭馆名声大噪!不仅附近的食客蜂拥而至,更有港岛、九龙的饕客专门寻来。小小的店面被挤得水泄不通,排队等位成了常态。甚至有一些酒楼老板和食品公司的负责人,也慕名前来,有的想高薪挖角,有的想谈合作开发速食产品。

何雨柱和娄晓娥忙得脚不沾地,但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希望。他们终于在香港这块土地上,凭着自己的双手和汗水,闯出了名堂!

生意火爆,收入大增。何雨柱和娄晓娥商量后,果断盘下了隔壁的空铺,请人装修打通,扩大了经营面积,增加了人手。新装修的“何记”焕然一新,虽然依旧不算豪华,但整洁明亮,有了几分正经酒楼的气象。何雨柱还正式注册了“何记饮食有限公司”,娄晓娥担任法人兼财务,算是真正有了自己的产业。

站在崭新的店面里,看着忙碌的伙计和满座的客人,何雨柱恍如隔世。从桥洞下的冻死骨,到如今拥有自己酒楼的何老板,这条路,他走得艰难,却一步一个脚印,无比踏实。

然而,人红是非多。何记的迅速崛起,更加刺痛了某些人的神经。对面“荣记”烧腊店的老板,看着何记门庭若市,自家门可罗雀,眼神一天比一天阴沉。

而远在四九城的秦淮茹,通过一些零碎传回的消息,拼凑出的何雨柱的“成功”景象,更是让她妒火中烧,坐立难安。她无法接受,那个曾经被她玩弄于股掌之中、最后像扔垃圾一样抛弃的“傻柱”,竟然真的在香港混得风生水起!

她拿起笔,又放下,反复几次,最终,还是铺开信纸,开始写信。信是写给一个八竿子才打得着的、据说早年偷渡到香港的远房表亲。信中,她极尽渲染之能事,说何雨柱如何忘恩负义,卷走了四合院的钱财(纯属捏造),如何勾结资本家小姐娄晓娥,在香港吃香喝辣,却对内地苦苦挣扎的旧邻不闻不问……她恳求那位表亲,如果能打听到何雨柱的具体情况,最好能想办法“规劝”他,或者……给他找点“麻烦”,让他知道不能忘了根……

信寄出去了,带着秦淮茹扭曲的嫉妒和阴暗的期盼。她不知道这封信能起到什么作用,但只要想到能给何雨柱和娄晓娥添堵,她心里就涌起一股病态的快意。

南方的何记酒楼,宾朋满座,声名鹊起;北方的四合院里,一封充满恶意的信,正悄无声息地寄往香港。声名与暗箭,再次交织在何雨柱命运的十字路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