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殿下过谦了。”狄仁杰轻轻摇头,“浮萍虽无根,却能随波逐流,适应万变之水。而有些树木,生来便注定要生长于特定的土壤,承受风雨,亦庇护一方。关键在于,持树之人,是否明了其本性,是否懂得如何浇灌培育,使其不至于长歪,亦不至于……过早夭折。”
他顿了顿,声音压低了些许,仿佛带着某种沉重的意味:“殿下可知,这朝堂之上,风云变幻,有些身份,是助力,亦是枷锁;有些过往,是荣耀,更是负累。若不能明辨自身,洞察时势,一味沉溺于虚妄之名或旧日恩怨,则非但不能成事,反而会引来滔天之祸,累及自身与身边之人。”
这番话,几乎已经接近于明示了!他不仅在暗示她的出身不凡,更是在警告她,这个身份背后所隐藏的巨大风险!他在提醒她,不要被“虚妄之名”或“旧日恩怨”所束缚,否则将万劫不复!
他果然知道!即使不是知道全部,也定然掌握了关键的线索,推断出了她可能的身世背景!他此刻的暗示,是试探,是提醒,更是一种……引导?他在观察她的反应,判断她的心性,看她会如何对待这个可能颠覆一切的身份秘密。
林薇的心跳如擂鼓,血液在耳中奔流呼啸。她紧紧攥住了袖中的手指,指甲几乎要嵌进掌心,用疼痛来维持最后的冷静。她不能承认,至少在确凿证据出现、在她自己想清楚之前,绝不能在任何层面承认狄仁杰的暗示。
她抬起头,脸上努力维持着一种带着些许困惑,又有些了然的平静,迎向狄仁杰的目光:“狄公教诲,薇月谨记于心。身世如迷,前路漫漫,唯有秉持本心,行当行之事,护当护之人。至于其他……非我所愿,亦非我所能强求。功过是非,但求问心无愧而已。”
她没有直接回应关于“身份”和“过往”的暗示,而是再次强调了自己的“本心”和“行事准则”,将焦点拉回到她一直以来展现给外界的形象上——一个有能力、有担当、心怀道义,但无意于纠缠旧日恩怨的实干者。
狄仁杰凝视着她,良久没有说话。书房内再次陷入一片寂静,只有茶香袅袅弥漫。他那双阅尽人世沧桑的眼睛,仿佛要将她灵魂深处最细微的波动都看得一清二楚。
不知过了多久,他才缓缓吐出一口气,脸上露出一丝似是欣慰,又似是慨叹的神情。“好一个‘秉持本心’,‘问心无愧’。”他轻轻颔首,“殿下能作此想,实乃……天下之福。”
他最后这四个字,说得极轻,却像重锤一般敲在林薇的心上。天下之福?他为何会这样说?是因为她选择不纠缠于个人仇恨,还是因为他从她的选择中,看到了某种符合他政治理念的、有利于帝国稳定的可能性?
狄仁杰没有再继续这个危险的话题,他重新拿起案几上的一份文书,语气恢复了平常的从容:“关于崇州善后事宜,还有几处细节,还需与殿下参详……”
林薇暗暗松了口气,知道这次充满机锋的谈话暂时告一段落。她立刻收敛心神,将全部注意力投入到狄仁杰提出的具体事务讨论中,应对得越发谨慎周全。
然而,她的内心却远未平静。狄仁杰今日的暗示,如同在她探寻真相的道路上,点燃了一盏既指明方向、又警示危险的灯塔。他知道了,他不仅知道了,还在以一种极其隐晦的方式,试图影响和引导她。
这让她在感到压力的同时,也隐隐有了一丝方向。狄仁杰的态度,至少说明,他本人对于她这个“可能的身份”,并非全然排斥,甚至可能……是带着某种期许的?只要她不行差踏错,不走上那条纯粹的复仇之路。
但这其中的分寸该如何把握?狄仁杰的立场终究是忠于武则天的,他的引导,最终目的又是什么?
带着满腹的疑虑与更深的思量,林薇结束了这次看似寻常、实则惊心动魄的谈话。当她走出那间充满茶香与墨韵的书房,重新沐浴在初夏明亮的阳光下时,竟有种恍如隔世之感。
她知道,从这一刻起,她与狄仁杰之间的关系,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。那层薄薄的、维系着表面平静的窗户纸,虽未被捅破,却已然透明。前路,似乎因为这位帝国柱石的隐约态度,而变得更加清晰,又更加复杂了。
而她对自身真相的探寻,也因着狄仁杰这意味深长的暗示,变得更加紧迫和至关重要。她必须尽快弄清楚,自己究竟是谁,来自何方。唯有如此,她才能在这越来越复杂的棋局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、最稳妥的那一步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