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官场沉浮: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 > 第278章 省委常委的[认可]与[赞许]

第278章 省委常委的[认可]与[赞许](2 / 2)

每一个地市的需求背后,都是一份沉甸甸的期待。云钢和临江区的成功,像两针强心剂,精准地注入了全省各地市主官们那颗对发展和政绩无比焦虑的心脏。

“这下好了!”王林用力一拍大腿,声音洪亮,“他王伟能堵住一个安平县,有本事他把全省十个市的路都给堵了!这局面,彻底打开了!”

林望的目光从表格上移开,扫过办公室里那一张张年轻而激动的脸,脸上也露出了由衷的笑意。

这就是他想要的局面,从被动的应对,到主动的引领。从求人办事,到别人排着队求你办事。

他将孙德发偷数据的“小状况”简单说了一遍。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,王林更是气得暴跳如雷。

“老王,别急。”林望把他按回椅子上,语气平稳,“他们想偷,就让他们偷。他们以为偷走了数据,就偷走了核心竞争力。可他们不知道,我们真正的核心,是张大海师傅那样的人,是刘明那样不断进步的团队,是我们这个能不断创造数据的机制。”

他拿起那份来电记录,手指在上面划了两个圈。

“庐州市的纺织厂,宁州市的煤矿。”他把表格递给李悦,“你马上带两个小组,明天就出发,去这两个市进行前期摸底。告诉他们,省里的专家组马上就到。我们要把云钢的模式,迅速复制到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里去!”

李悦用力点头,头顶的[干劲十足]标签亮得晃眼。

“至于安平县的音乐喷泉……”林望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,“他们不是要‘迎接上级领导视察’吗?那我们就请一位真正的上级领导,去视察一下。”

他看向王林:“你去联系省委宣传部,就说我们数字经济试点工作反响热烈,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,指导下一步工作,我们办公室恳请省委分管工业的周副省长,能亲自带队,到我们最成功的试点单位——云州钢铁集团,和我们最具潜力的孵化基地——临江区大学生创业园,进行一次现场调研。”

王林脑子转得飞快,瞬间明白了林望的意图。

王伟兄弟俩拿“上级视察”当幌子,林望就直接请来一尊真正的“大神”!周副省长亲临,这是何等的分量?这无异于用省委省政府的信誉,为这两个项目做了最权威的背书。

到时候,全省的媒体都会聚焦在云钢的“降本奇迹”和临江区的“千万融资”上。而安平县那个不合时宜的音乐喷泉,将会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下,成为一个路人皆知的笑柄。

“高!实在是高!”王林一拍大腿,激动地站了起来,“我这就去办!让安平县那帮人看看,什么才叫真正的‘上级’!”

……

几天后,省政府常务会议。

会议议程过半,气氛略显沉闷。省长端起茶杯喝了口水,目光扫过全场,忽然笑了笑。

“最近我这个省长的电话,快被打成市长热线了。”他放下茶杯,语气里带着几分调侃,“庐州的张市长,海东的李市长,一个个都来跟我‘要人’。说的都是一个人,我们省委办公厅的林望同志。看来,咱们这个新成立的数字经济办公室,已经成了香饽饽了。”

会场里响起一阵善意的笑声,气氛顿时活跃起来。

一位分管农业的副省长接过话头:“何止是香饽饽。我听国资委的同志说,云钢那个试点,短短一个星期,光是二号转炉,节约的成本就够给一个车间的工人多发一个月奖金了。这不是花架子,这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。那些老国企的厂长们,眼睛都红了。”

另一位一直不太说话的常委也点了点头,他的目光投向坐在后排的林望:“我更看重临江区那个模式。两个大学生团队,现场拿到五千万投资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我们江东不缺人才,缺的是发现人才、扶持人才的机制。林望同志这个‘杠杆投资’的思路,用政府的小钱,撬动了社会的大钱,还顺便完成了对项目的市场化检验。这个思路,值得在全省推广。”

林望安静地坐着,记录着。但他眼前的世界,却是一片璀璨。

省长、副省长、各位常委……这些执掌着江东省权柄的领导们,头顶上,一枚枚代表着[认可]、[赞许]、[满意]的金色标签,接二连三地点亮了整个会议室。

他知道,他所推动的战略,已经不仅仅是他一个办公室的工作,而是正式上升为了省委省政府的集体意志。

会议最终决定,将“云钢模式”和“临江模式”作为典型案例,正式发文,要求全省各地市结合自身情况,学习借鉴,并要求各相关部门全力配合数字经济办公室的工作。

这无疑是给了林望一把尚方宝剑。

会议结束,林望收拾着文件,准备离开。

省委书记的秘书快步走了过来,低声对他说:“林主任,书记让您去他办公室一趟。”

林望心中了然,点了点头。

就在他走向书记办公室的路上,手机轻轻震动了一下。

是一条加密信息,来自他安插在云州的一枚闲棋。

信息很短,只有一句话。

“安平县音乐喷泉项目,已于昨日下午,无限期停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