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第二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,透过车窗洒进这节特殊车厢时,所有人都带着浓重的黑眼圈,脸上却洋溢着一种如释重负的亢奋。
在他们面前,一份厚达五十多页的报告初稿,已经静静地躺在那里。
《关于加快我省数字经济发展、以“数字赋能”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》。
这份报告,与林望在省委大院里见过的任何一份报告都不同。
它没有冗长的官话套话,开篇就是一张触目惊心的图表——江东省近五年GDP增速与杭城、鹏城等先进省市的对比,那条被越拉越大的差距曲线,像一道无声的鞭子,抽在每个看到它的人心上。
紧接着,是王珂执笔的,对“城市大脑”和“C2M工厂”两个案例的深度剖析。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惊叹,而是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商业逻辑、管理变革和对地方经济的倍增效应。每一个论点,都附上了详实的数据支撑——C2M工厂的利润率提升了多少,库存周转天数减少了几天,工人的平均收入增加了多少……这些冰冷的数据,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说服力。
再往下,是赵力负责的政策建议部分。他结合江东省的实际情况,提出了成立省级“数字经济发展办公室”、设立产业引导基金、实施“数字人才”引进计划等一系列具体措施。每一条建议,都明确了牵头单位、责任分工和考核目标,几乎可以直接转化为省委的红头文件。
张小胖贡献的,则是最具想象力的“应用场景”章节。他将江东省的农产品、文旅产品、特色手工业品,挨个分析了一遍,为每一种产品都设计了一套“数字营销”方案,充满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奇创意。
而陈默,则附上了一份长达十页的技术附录,详细论证了在江东省现有网络基础上,搭建省级工业数据云平台和C2M协同平台的技术可行性、预算和实施步骤。
这几乎是一份完美的报告。
但林望知道,还不够。
这份报告,只回答了“能做什么”和“怎么做”,却还没有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——“为什么必须这么做?”
它能说服那些思想开放的干部,却还不足以撼动像李主任那样求稳、像王主任那样有私心的人。
林望拿过报告的初稿,翻到了最后一章。这一章,他要亲自来写。
他闭上眼睛,“情绪图谱”系统无声地开启,但他关注的,不再是某个人的情绪标签。他将意识沉入更深层的“因果线”功能。
他的脑海中,浮现出江东省的宏观图景。他设定了一个前提——如果省委最终采纳了李主任和王主任的“缓行”策略,在未来五年内,对“数字赋能”战略,只进行小范围试点,不予大规模推广。
一瞬间,无数条淡蓝色的因果线,从这个前提开始,向着未来延伸、交织。
他看到,江东省的传统工业,在获得那“八亿方案”的输血后,短暂地恢复了元气。但一两年后,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际贸易壁垒的增高,这些没有完成数字化转型的企业,再次陷入困境。它们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,产品迭代缓慢,完全无法与那些完成了“数字赋能”的先进省份的企业竞争。
他看到,省内为数不多的高技术人才,在看不到产业升级的希望后,流失的速度进一步加快。大学城的那些创业团队,在苦苦挣扎几年后,要么倒闭,要么被外省的资本收购,最终人去楼空。
他看到,随着支柱产业的衰退和新兴产业的缺位,全省的财政收入开始逐年下滑。政府不得不削减公共服务开支,基础设施建设停滞,民生问题日益凸出。
最终,所有的因果线,都汇集到了一个刺眼的、深红色的结果上——[经济衰退]。
这四个字,像一块烧红的烙铁,深深地烙印在林望的意识里。
他睁开眼,眼神清澈而锐利。他拿起笔,在报告的最后一章,写下了标题——《不转型的代价:关于我省未来五年潜在经济衰退风险的预判与警示》。
他没有提任何玄之又玄的预测,而是将“因果线”展示给他的逻辑链条,用最冷静、最客观的语言,辅以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真实案例和数据模型,一步步地推演出来。
他描绘了一幅令人不寒而栗的图景:如果江东错过了这个数字化的窗口期,那么等待它的,将不是缓慢的停滞,而是断崖式的衰退。今天看似稳妥的“缓行”,在未来,将成为最致命的“不作为”。
写完最后一个字,林望将报告重重地合上。
他知道,这已经不是一份调研报告了。
这是一封战书,也是一份军令状。它将把所有人都逼到墙角,再无退路。
他抬起头,对已经累得东倒西歪,却依然强撑着精神看着他的队员们说道:“各位,我们的工作,完成了。回江东!”
他没有说的是,真正的战争,才刚刚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