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官场沉浮: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 > 第250章 每一分钱的去向,钉子的真正锋芒

第250章 每一分钱的去向,钉子的真正锋芒(1 / 2)

钱主任的问题,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,精准地剖向了林望刚刚构建起来的微弱优势。

“信口开河,画大饼。”

这六个字,从这位在发改委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老干部嘴里说出来,分量重逾千斤。它不仅是对林望能力的质疑,更是对他品性的审判。

办公室里,那台造型科幻的香薰机还在孜孜不倦地工作,吐出的高级木质香调,却怎么也掩盖不住钱主任那个搪瓷茶缸里飘出的、廉价茶叶的苦涩味道。两种气味,泾渭分明,如同两个无法相融的世界。

屏风后面,孙博士团队的讨论声似乎都停了,几道好奇的、带着看戏意味的目光,正透过屏风的缝隙,悄悄地投射过来。他们显然很乐意见到这个刚刚让他们老板难堪的年轻人,被另一方势力按在地上摩擦。

林望能清晰地看到,钱主任头顶上那枚深褐色的[固执]标签,此刻正闪烁着警惕的光芒,旁边,一枚名为[试探]的标签亮得刺眼。这位老黄牛,不相信任何花哨的言辞,他只相信自己亲手犁过的土地,只相信一分一毫都能对上账的算盘。

林望没有立刻辩解。他只是伸出手,将钱主任面前那份报告,轻轻地拉回到自己这边。他的手指,在“八亿”那个数字上,轻轻地拂过。

然后,他抬起头,迎上钱主任那双仿佛能洞穿一切的、浑浊的眼睛,没有回答,反而问了一个问题。

“钱主任,我听说,您年轻的时候,是红星机械厂八级钳工出身?”

这个问题,和预算没有半点关系,却让钱主任的眼神微微一动。那张古板严肃的脸上,紧绷的线条似乎柔和了一丝。红星机械厂,那是他奉献了整个青春的地方,是他生命里最深刻的烙印。

“是又怎么样?”钱主任的语气依旧生硬,但眼中的审视,却悄然淡了几分。

“我上个月去过红星厂的家属区调研。”林望的声音很平缓,像是在叙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往事,“我在筒子楼里,见到了一位叫李满仓的老师傅。他告诉我,当年厂里最金贵的那台德制高精度镗床,全厂只有您和另外两位老师傅能上手。您闭着眼睛,光用手摸,就能摸出千分之三毫米的误差。”

钱主任的喉结,不易察觉地滚动了一下。他端起茶缸的手,停在了半空中。李满仓,这个名字他记得,是当年跟在他屁股后面的小学徒。

林望没有给他太多追忆的时间,话锋一转,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沉重。

“可我见到的李师傅,如今守着一个修鞋摊,一个月收入不到八百块。他老伴常年吃药,孙子上小学的学费还欠着。他没跟我抱怨,只是反复说,对不起厂子,没能把手艺传下去。”

“我那份报告里的八个亿,第一个亿,就跟李师傅这样的人有关。”

林望伸出一根手指。

“这个亿,我不叫它投资,也不叫它启动资金。我管它叫‘还债钱’。”

“还债钱”三个字,像一把小锤,轻轻敲在了钱主任的心上。他头顶那枚[固执]的标签,光芒暗淡了下去。

“八个亿里的第一个亿,要一分不差地,全部用到刀刃上。第一,补发省内所有改制、破产老国企拖欠职工的医药费、供暖费和基础生活补贴。第二,成立一个专项帮扶基金,专门针对那些有特殊困难的老工人家庭,比如子女残疾、自身重病的。第三,在老厂区的子弟学校,重新开设一批免费的‘工匠兴趣班’,请那些还没放下手艺的老师傅,回来教孩子们用锉刀,用卡尺。钱不多,但要让孩子们知道,他们的父辈,曾经是这个省最骄傲的人。”

林望的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,每一个字,都像一颗钉子,钉进钱主任的心坎里。他没有谈什么宏大的产业升级,没有讲什么复杂的经济模型,他说的,是暖气费,是医药费,是孩子们的兴趣班,是人心。

钱主任沉默了。他那双握着茶缸的手,青筋微微凸起。他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热火朝天的车间,闻到了空气中那股机油与铁屑混合的、令他安心的味道。

“第二个亿,到第三个亿,这两个亿,”林望伸出第二根手指,“我管它叫‘种子钱’。”

“我承认,孙博士说得对,我们没钱搞什么大而全的科技岛。所以,我们得把钱用在刀刃上。这两个亿,我们不追求全面开花,只在全省范围内,筛选出二十家企业。”

“筛选标准有三条。第一,企业本身有强烈的求生欲和改革意愿,领导班子不是混日子的。第二,企业有一批不甘心、肯钻研的中青年技术骨干,这是火种。第三,企业的产品在细分领域里,还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,没被彻底淘汰。”

“这两个亿,百分之七十,不用来买设备,而是用来投资‘人’。把这二十家企业里,最优秀的一百名技术骨干和一百名青年管理干部,送出去!送到长三角、珠三角那些数字化转型最成功的工厂里去,不是参观,是当学徒,一去半年,带着问题去,带着方案回。剩下百分之三十的钱,才是给他们更新一部分最关键的生产线软件和传感器。我们不求一步到位,但要让他们先看到,数字化到底能给他们带来什么。”

林望说完,端起自己那杯已经凉了的茶,喝了一口。他看到,钱主任头顶上,那枚[疑虑]的标签,正在慢慢消散,取而代之的,是一颗代表着[沉思]的蓝色标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