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条短信,像一枚淬着剧毒的邮票,静静地贴在手机屏幕上,每一个字都散发着冰冷而嚣张的恶意。
城南,荒废钟楼。
今晚,十二点。
这更像是一张戏剧的开场券,而非一次秘密的接头。
林望的目光没有在短信上停留太久,他甚至没有去看来电的陌生号码。他的视线仿佛穿透了手机屏幕,望向了办公室外那片深不见底的夜色。
在他的感知世界里,系统界面正发出前所未有的尖锐警报。
代表【被锁定】的灰色标签,已经从不祥的微光,膨胀成一轮惨淡的、几乎要燃烧起来的灰色太阳,灼烧着他的神经末梢。
而那条从“前往钟楼”选项延伸出去的【因果线】,漆黑如墨,尽头悬挂的【陷阱】二字,不再是简单的标签,更像是一个已经写好了结局的墓碑。
太快了。
从他挂断师兄的电话,到收到这条短信,中间不超过五分钟。
师兄就算路子再野,也不可能在三分钟内找到人,并在后两分钟内让对方精准地发来一条威胁短信。
唯一的解释是,从他拨通师兄电话的那一刻起,甚至更早,他就已经在一个巨大的、看不见的监听网络之中。对方不是通过师兄找到了他,而是通过他,定位了师兄。
这是一个警告,也是一种炫耀。
看,林望,你的所有行动都在我的注视之下。你以为你在布局,其实你只是在我的舞台上,念着我即兴写下的台词。
林望缓缓靠在椅背上,身体的姿态放松下来,但大脑却像一台超级计算机,以惊人的速度运转着。
他没有感到恐惧,反而是一种奇异的、混杂着愤怒与兴奋的冰冷情绪,从心底最深处浮现出来。
周屿。
他几乎可以百分之百确定,这就是周屿的手笔。
那个在大学时代,就痴迷于用极端思想构建“毁灭艺术”的疯子,他的行事风格,充满了这种病态的、自以为是的戏剧感。
他不会用一颗冰冷的子弹,在黑暗的角落里终结对手。那太粗糙,太没有美感。
他要的是舞台,是聚光灯,是对手在知晓一切却无力回天时的绝望表情。他要的是一场公开的、华丽的、能证明他“理念”的演出。
这张午夜钟楼的请柬,就是演出的第一幕。
他算准了林望不会去,也算准了林望会因此陷入被动和焦虑。他享受的,正是这种猫捉老鼠般、掌控一切的快感。
林望的嘴角,不受控制地向上牵起一抹极淡的弧度。
你想看戏?
你想当导演?
那我就陪你玩玩。
他站起身,走到办公桌的另一侧,拿起一个干净的玻璃杯,像往常一样走到饮水机旁。温水注入杯中,发出咕咕的声响,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。
他端着水杯,踱步到窗前,目光平静地俯瞰着脚下的城市。
他知道,自己的一举一动,或许正通过某个针孔摄像头,实时传递到周屿的眼前。
他没有做出任何异常的举动,只是安静地喝着水,仿佛在思考着明天的工作安排。
但他的眼角余光,却瞥向了墙角的垃圾桶。
那里,有刚才那位“保洁阿姨”换上的新垃圾袋。
他慢慢地走回办公桌,将喝了一半的水杯放下。然后,他随手从桌上抽出一张空白的A4纸,拿起笔,像是要记录什么灵感。
笔尖在纸上划过,留下的却不是文字,而是一个潦草的、只有建筑系学生才能一眼看懂的结构草图。
一座钟楼的简易剖面图。
在钟楼的顶端,他画了一个小小的、代表“爆炸物”的符号。
然后,他状似烦躁地将这张纸揉成一团,随手向后一抛。
纸团划出一道精准的抛物线,“咚”的一声,不偏不倚,落入了墙角的垃圾桶内。
做完这一切,他仿佛才松了口气,重新坐回椅子上,拿起桌上那部内部加密的红色座机,拨通了一个分机号码。
电话响了一声就被接起。
“王处,还没休息?”电话那头传来处长王林的声音,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疲惫。
“没,有点工作上的思路,想跟您聊聊。”林望的语气轻松自然,“关于之前您提过的,那个‘城市应急预案’的补充条款,我有点新想法。”
“哦?你说。”王林似乎来了兴趣。
“我觉得,我们的预案里,对于老旧建筑,特别是那些有历史价值但结构不稳的废弃建筑,缺乏一个专门的风险评估和处理流程。比如,城南那片,我记得有个废弃的钟楼,很多年了,风吹日晒的,万一哪天塌了,或者被什么人利用,做了点文章,都是安全隐患。”
林望的话说得不疾不徐,每一个字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普通的工作探讨。
但电话另一头的王林,却沉默了。
林望能“看”到,王林头顶的【疲惫】标签瞬间消失,取而代之的,是【警觉】和【联想】。
王林不是傻子。
一个被省委领导高度关注的年轻干部,在深夜被恐怖分子公开点名之后,不关心自己的安危,反而关心起一座八竿子打不着的废弃钟楼?
这本身就是最强烈的信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