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现问题不难,难的是解决问题。
林望心中早已有了腹稿。“书记,我只是个科员,想法很浅薄,说错了您别见怪。”他先自谦了一句,放低姿态。
“我认为,可以尝试建立一种‘双向反馈’和‘社会化监督’的机制。”
“双向反馈,指的是市委办的审批,不能只看乡里报上来的材料。可以不定期地,随机抽取几个项目,直接派人下到村里,找最普通的村民了解情况。修路的钱够不够,补偿的款到没到,问问老百姓,比看十遍报表都真实。”
“至于社会化监督,就更简单了。现在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公众号、信息公开栏。为什么不能把每一笔专项资金的详细用途、承包方、预算金额,像贴广告一样,原原本本地贴出来?让全乡的老百姓都来当监督员。钱花得明不明白,老百姓心里有杆秤。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,当一切都暴露在阳光下,那些想伸手的人,自然会有所忌惮。”
林望说完,便不再言语,静静地等待着赵安邦的评判。
他看到,赵安邦头顶那枚[欣赏]的标签,已经变得非常明亮,而另一枚全新的、代表着[满意]的标签,也开始缓缓浮现。
成了。
赵安邦低着头,看着便签上自己写下的那几个字,久久没有说话。
林望的这番话,说起来容易,但背后却切中了当前基层治理的一大痛点。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,往往就体现在这种“只看报表,不看疗效”的工作作风上。
他提出的两个办法,看似简单,却非常实用,可操作性极强。这说明,这个年轻人不仅有思考,而且他的思考,是源于基层,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,是真正为了解决问题。
这比那些只会引经据典、夸夸其谈的“理论家”,要宝贵得多。
“你这个‘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’,说得好。”赵安邦忽然笑了一下,这笑容很淡,却让整个办公室严肃的氛围,都为之一松。“看来,你在清水乡,不只是在办公室里坐着。”
这句评价,分量极重。
“都是在基层工作时,听老百姓抱怨,自己瞎琢磨的。”林望的回答依旧谦虚。
赵安邦点了点头,他将那支钢笔,轻轻放回笔架上,然后站起身,走到巨大的书墙前。
他背对着林望,看着满墙的书籍,像是在自言自语,又像是在对林望说:“我们有些干部,位置坐高了,离群众就远了。眼睛只看得到上面,看不到他一个人的问题,而是我们一些干部,思想上出了问题,忘了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,要到哪里去。”
他转过身,目光重新落在林望身上,那眼神,已经从最初的审视,变成了真正的认可。
“小李推荐你的时候,说你是个有想法、有能力的年轻人。今天看来,他没有说错。”
林望看到,赵安邦头顶那枚[满意]的标签,已经稳定而明亮,而一枚分量更重的、代表着[认可]的标签,也终于彻底成型。
他知道,自己这次的表现,过关了。
“谢谢书记肯定,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。”
赵安邦摆了摆手,走回办公桌前,他拿起那张写着字的便签,看了看,然后递向林望。
“你今天说的这些,很好。光说还不够,把它写下来。”
林望一愣,上前一步,恭敬地用双手接过了那张小小的便签。
“就针对你说的‘监督真空’问题,写一份详细的、可操作的建议报告。不要长篇大论,两千字以内,把问题讲透,把办法写实。”赵安邦看着他,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。
“三天后,直接交给我。”
林望的心,猛地一跳。
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考验了,这是在交办任务。而且是越过所有层级,由市委书记,直接向他一个普通科员交办任务。
这意味着什么,林望心里很清楚。
“是,书记,我一定完成。”他将那张薄薄的、却重若千钧的便签,小心地收好。
“好了,你回去吧。”赵安邦似乎有些累了,重新坐回椅子上,端起了茶杯,做出了送客的姿态。
“书记,那我先出去了。”林望躬了躬身,转身向门口走去。
就在他的手,即将碰到门把手的时候,身后,赵安邦的声音,再次悠悠地响了起来。
“对了,林望。”
林望立刻停住脚步,转过身来。
赵安安邦看着他,眼神深邃,问出了一个与刚才所有话题都毫不相干的问题。
“你看过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