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8章 哪吒成长(1 / 2)

就在西岐之地暗流涌动,渭水之畔为未来太公望悄然造势之时,远在东海之滨的陈塘关,另一颗注定要在封神杀劫中掀起滔天巨浪的煞星,也正经历着他那非同凡响,却又危机四伏的童年。

灵珠子转世,魔童降生,**哪吒**的出世,本身就伴随着异象与争议。乾坤圈、混天绫随身而来,三岁便敢下海沐浴,闹得东海龙宫震荡,水晶摇曳。他天赋异禀,神力无穷,却也因这力量与孩童心性,行事毫无顾忌,带着一股天生的、未加雕琢的**暴戾之气**。在原本的命运轨迹中,这份暴戾将在一次次冲突中不断放大,最终引出自刎剔骨那等惨烈之事。

云逸的灵识网络,如同覆盖洪荒的蛛网,自然不会忽略陈塘关这个重要的气运节点。他关注哪吒,并非要逆天改命,强行抹去其“煞星”的本质——那是天道与杀劫赋予他的角色。他要做的,是在这既定的命轨上,进行最精细的“微调”,如同园丁修剪过于狂野的枝桠,**微妙引导其性格发展,减少那份不必要的、可能引发更大悲剧的极端暴戾**。这既是为了哪吒自身能少受些磨难,也是为了在未来的大战中,这股力量能更可控、更有效地为己方所用。

李靖对哪吒这个“怪胎”三子,心中始终存有隔阂与畏惧,管教方式生硬;殷夫人虽慈爱,却难以约束哪吒的天性与力量。家庭环境的微妙失衡,使得外部环境的影响变得尤为重要。于是,云逸的又一个化身,悄然融入了陈塘关的市井之中——一位在总兵府附近街巷开设小小**蒙学堂与武馆的落魄书生“文琰”**。

文琰先生(云逸化身)看起来约莫三十许,面容清癯,衣着朴素却干净,据说曾是游学士子,因慕陈塘关海景而定居于此。他开的蒙学堂收费低廉,甚至允许贫家子弟以柴米抵资,教的也非死板经义,多是些启智明理的故事与实用文字。隔壁的武馆则传授些强身健体的基础拳脚,强调武德为先。文琰先生为人温和,处事公道,很快便在街坊邻里间赢得了不错的口碑。

**“蒙学启智:故事的潜移默化”**

哪吒天性不喜文墨,李靖也曾请过几位西席,皆被其顽劣气走。殷夫人无奈,听闻文琰先生教学有方,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将哪吒送来蒙学堂。

初入学堂,哪吒自是坐不住,对摇头晃脑的诵读毫无兴趣。文琰先生也不强求,更不因他的身份而特殊对待或严厉斥责。当哪吒烦躁时,文琰便会停下授课,转而讲述一些精心挑选过的故事。

他讲上古圣王治理洪水,非一味堵截,而是疏导引流,讲述力量需要智慧引导的道理;他讲勇士降妖,并非全靠蛮力,也需明辨是非,知晓因果,讲述勇猛之外还需仁心;他甚至会讲一些看似荒诞的志怪传说,其中蕴含着手足情深、孝敬父母、爱护生灵的朴素价值观。

这些故事,文琰先生讲得绘声绘色,情节曲折,远比枯燥的经义吸引人。哪吒起初只是被故事本身吸引,听得入神。但久而久之,那些关于“责任”、“克制”、“尊重生命”、“理解他人”的种子,便在不经意间,随着故事的脉络,悄然播撒在他那尚显混沌的心田。

有一次,哪吒因与同学争执,险些动用神力伤人。文琰先生并未立刻喝止,而是在事后,单独给他讲了一个关于“愤怒的火焰”如何烧毁了勇士最心爱家园的寓言。故事讲完,文琰只是轻轻问了句:“力量是工具,如同火,可以取暖煮食,也可焚屋伤人。三公子,你想做掌控火的人,还是被火吞噬的人呢?”

哪吒怔住了,他看着自己蕴含着无穷力量的小手,第一次陷入了某种超越顽劣情绪的思考。

**“武馆修身:规矩与宣泄”**

对于哪吒过剩的精力与战斗欲望,文琰先生的武馆则提供了另一个渠道。武馆的练习强调基础、纪律与合作。文琰会设计一些需要与同伴配合才能完成的“游戏”或“挑战”,让哪吒在对抗中学习规则,体会团队的意义。

他教导哪吒,真正的强大,不在于能打倒多少人,而在于能控制自己不在不该出手时出手,在于能保护想保护的人。他会设置木人桩、沙袋等物,告诉哪吒:“心中有火,可在此处宣泄,而非对活物、对无辜之人。”

哪吒起初觉得这些规矩束缚,但当他发现,通过技巧和控制,能更有效地“打败”木人桩,能在配合游戏中获得更多“胜利”的快感时,他开始慢慢接受这些约束。武馆成为了他安全释放天性中“斗”之一面的场所,而非在街头巷尾肆意妄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