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药性有寒热温凉,药味有酸苦甘辛咸,此乃其基本属性,阁下已明。然药力入体,各有**归经**,如兵有专攻。譬如,麻黄归肺、膀胱经,长于发汗解表;桂枝归心、肺、膀胱经,善于温通经脉。明了归经,方能精准用药,直捣病所。”
“再者,药材配伍,并非简单相加。有**相须**者,如知母配黄柏,增强滋阴降火之效;有**相使**者,如黄芪配茯苓,黄芪补气,茯苓利水,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之效;有**相畏**、**相杀**者,如生姜能解半夏之毒;亦有**相反**者,如乌头反半夏,同用则毒性大增……”
云逸将中医理论中关于药性、归经、配伍(七情和合)的基础原则,深入浅出地讲解给神农听。这些都是无数代人实践总结的精华,此刻经由云逸之口,系统地呈现在神农面前。
神农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知识,以往许多在实践中模糊感觉到、却无法清晰表述的规律,此刻豁然开朗!他感觉自己对药理的理解,正在发生一场质的飞跃!以往着成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更多是现象的记录,而此刻,他正在触摸现象背后的“理”!
云逸并未停留于理论,他随手采摘谷中的草药,现场为神农演示如何根据形态特征快速分类,如何根据性味归经推断其可能的主治范围,如何利用配伍原则组合方剂,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,或制约其毒性。
他甚至还传授了一些简单的**炮制**方法,如晒干、阴干、酒制、醋制、蜜炙等,解释不同炮制方法如何改变或增强药性,降低毒性。
“譬如这生半夏,有毒,需经生姜、明矾等炮制后方可内服,此乃减其毒性,存其燥湿化痰之效。”云逸一边演示,一边讲解。
神农全神贯注,时而提问,时而亲手尝试,时而埋头记录。他带来的那些负责记录的族人,也忙得不亦乐乎,将云逸所讲的每一句话、每一个演示,都详实地记录下来。
这场特殊的“授课”,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。云逸倾囊相授,将一套相对系统、高效的植物辨识与药理应用体系,传授给了神农。这并非取代神农的亲身体验,而是为其提供了更强大的“工具”与更清晰的“地图”,能让他未来的尝药、着书、传道之路,走得更加稳健、更加高效。
三日之后,朝阳初升。云逸看着眼中智慧之光愈发璀璨、周身气韵更加沉凝厚重的神农,知道时机已到。
“神农氏,你仁心坚毅,智慧通天,医药之道,已得真髓。老朽所能,尽在于此。日后之路,还需你自行探索,不断完善。”云逸化身的老者抚须笑道,身形在晨曦中渐渐变得模糊。
神农心中涌起强烈的不舍与感激,他深深一揖到地:“老师授艺之恩,神农永世不忘!还未请教老师名讳?”
“山野之人,名号不足挂齿。”云逸的声音随风传来,身影已彻底消散在晨雾与霞光之中,仿佛从未出现过,“但望你善用此道,解万民疾苦,功德无量……”
神农站在原地,对着云逸消失的方向,再次郑重行礼。他握紧了手中记录得密密麻麻的兽皮,感受着脑海中那套全新的、系统的知识,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与力量。
他知道,有了这位神秘“老师”的传授,他完成“尝百草、着本草、解民瘼”的宏愿,速度将大大加快,所能达到的高度也将远超从前!
而此刻,远在闲云屿的云逸,本体缓缓睁开双眼,嘴角含着一丝笑意。他感受到,与神农之间那道善缘的因果线,变得更加牢固,甚至比与伏羲的因梦结缘更为直接与深厚。一股微弱的、却带着生生不息意味的人道功德,再次悄然汇聚于身,那是来自未来无数因神农更快、更完善医药体系而获救的人族,所反馈的感激之力。
授艺神农,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。此举,不仅加速了地皇的成长,为人族带来了更早的健康保障,也为云逸自身积累了更深厚的功德与善缘,让他在布局洪荒、应对未来大劫的棋局上,再落一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