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并未直接回答,而是从袖中取出了一卷看似古朴无华的竹简,递向云逸。
“此乃老道平日随手所记的一些浅见,名曰《道德经》。小友既有缘,亦有此心,便赠予小友参详吧。”
云逸双手恭敬地接过竹简。竹简入手温润,并无强大的灵力波动,但其中却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、直指大道本源的意韵。与他之前得到的那份手稿相比,这一卷似乎更加……“原始”,更加贴近老子书写时的本意。
“多谢前辈厚赐!”云逸郑重道谢。
老子微微颔首,目光再次投向远方,仿佛在看着那无形的“道蚀”弥漫的洪荒天地,悠然道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……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。无有入无间,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。”
他的话语如同大道纶音,在云逸耳边回荡。云逸福至心灵,瞬间明悟!老子这是在点醒他!
对抗“道蚀”这种至阴至柔、无孔不入的侵蚀之力,不能以刚猛霸道的力量强行对抗,那样只会适得其反,加剧损耗。而当效法**水之德**,以至柔至善、润物无声之力,去包容、去净化、去滋养!以“无为”之心,行“无不为”之事,顺应天道本意,引导生机,方能从根本上缓解乃至修复“道蚀”带来的伤害!
这与他之前以功德之力温和滋养天道伤痕的思路,不谋而合,但老子的话,无疑是为他指明了更清晰、更本质的方向!这卷《道德经》手稿中,必然蕴含着将这种理念化为具体法门的雏形!
“晚辈……明白了!多谢前辈指点迷津!”云逸再次深深一躬,这一次,是发自内心的感激。
老子脸上露出了一丝淡淡的、满意的笑容,身形开始缓缓变得虚幻,如同融入了周围的云雾之中。
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小友……好自为之。”
话音袅袅,老子的身影已彻底消散,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。
云逸立于观海台上,手中紧握着那卷看似普通的竹简,心中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激动与明悟。
太清圣人亲自化身来访,赠予真经,指点对抗“道蚀”之法!这无疑是对他,对闲云阁之路的某种认可与投资!
他迫不及待地将神识沉入竹简之中。果然,除了那些熟悉的、阐述大道至理的篇章外,在一些字里行间,他捕捉到了更加隐晦、却直指本源的韵律。那并非具体的功法口诀,而是一种“道韵”,一种如何将自身力量(尤其是功德之力与神魂之力)转化为至柔至善、能滋养万道、抵御侵蚀的“上善若水”之力的法理雏形!
这正是一直以来,他摸索着滋养天道伤痕时,所欠缺的系统性指引!
云逸知道,有了老子赠予的这卷《道德经》手稿,他日后滋养天道伤痕的效率必将大大提升,对于“道蚀”的理解与应对,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层次。这不仅是实力的提升,更是一种战略层面的巨大优势。
他望向老子消失的方向,再次躬身一礼。
圣人之局,已然落子。而他,接下了这卷蕴含着无上智慧与期望的经卷,也意味着接下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。未来的道路,愈发清晰,也愈发任重道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