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原则:在表面上,绝对顺从“墟”所展现出的规则偏好,做一个符合洪荒世界“生态”的个体,避免任何直接的、明显的挑衅行为。
具体策略:
生存优先:一切行为以提升生存几率为首要目标,这符合“墟”对生灵基础行为的预期。
体系内提升:专注于在这个世界的修炼体系内提升实力,学习现有的知识(功法、阵法、丹道等),不轻易尝试自创涉及规则层面的法门。
有限创新:在“工具”和“技术”层面,可以进行有限的、不触及能量本质和规则结构的创新(如改进丹药配伍、利用材料特性制造武器),但需控制规模和影响,避免引起过度关注。
谨慎接触高危信息:对骨片这类明显关联“规则伤痕”或“上一纪元”的物品,保持极度谨慎。可以接触,但必须控制在“研究其历史、文化价值”或“学习其中已被洪荒规则兼容的部分知识”的层面,绝不再尝试探讨其背后的规则差异性。
建立行为基线:通过日常的、不引人注目的行为,在“墟”的观察中建立一个“稳定”、“可控”的行为基线。当基线建立后,偶尔小幅度的、不触及红线的“试探”(比如对某个非核心的天地现象提出符合洪荒认知逻辑的疑问),或许能被系统视为“正常的数据波动”,而非“异常攻击”。
这个模型的关键在于“度”的把握。顺从是伪装,是保护色;试探是目的,是获取信息和生存空间的必要手段。每一次试探,都必须精心设计,确保在遭遇“系统修正”时,代价是可控的。
想通了这些,云逸感觉内心的恐惧并未消失,但却被一种更具操作性的冷静所取代。天威难测,但并非无迹可寻。他无法对抗规则,但可以尝试去理解规则,并在这规则的缝隙中,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和……未来。
他不再急于求成地驱散体内的雷霆残力,而是开始尝试去“理解”它,去感受其中蕴含的那股冰冷的、维护规则的“意志”。他不再将其视为纯粹的破坏性能量,而是当作“墟”的规则之力的一种具现化样本。
他引导着地心灵乳的生命力,不再强行与雷霆之力对抗,而是如同水流绕过礁石,优先修复那些未被雷霆之力重点关注的组织。对于被雷霆之力盘踞的“异常印记”区域,他则放缓修复,细细体会那股力量是如何运作的,它的“偏好”,它的“强度”,它的“持久性”……
这是一种极其痛苦的“学习”过程,如同在刀尖上跳舞,在烈火中取栗。但效果也是显着的。当他开始以这种“顺从并观察”的态度对待体内的伤势时,修复的速度虽然依旧缓慢,却变得异常稳固。那丝雷霆残力,似乎也因为他不再“对抗”而稍稍减弱了活性。
同时,他对“墟”的规则之力,有了最直接、最血腥的一丝体悟。那是一种绝对秩序的力量,排斥一切“不确定性”和“悖逆”。
时间在痛苦的煎熬与冷静的观察中流逝。不知过了多久,当云逸终于将体内最后一丝活跃的雷霆之力消磨殆尽,伤势恢复了六七成时,他缓缓睁开了眼睛。
眼神中,曾经的些许茫然和冲动已被沉淀下去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潭般的沉静与谨慎。
他站起身,活动了一下依旧有些隐痛的身体,走到洞穴入口。外面,被天雷轰击的地方,留下了一个焦黑的巨坑,边缘的岩石呈现琉璃化的迹象,空气中还弥漫着一丝淡淡的、令人心悸的臭氧与毁灭气息。
这景象,如同一个永恒的警示牌,矗立在他的面前。
但他看着这景象,心中已无太多波澜。
他明白了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。收敛锋芒,潜心修炼,融入这个洪荒世界。在“顺从”的表象下,进行最谨慎的“试探”,一点点地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和生存空间。
疗伤的过程,亦是一次悟道。悟的是“天”之道,更是他自己的……生存之道。
他转身,回到洞穴深处,开始整理行装。
是时候离开这里,去寻找更系统的知识,更稳定的资源,去实践他刚刚建立的——“顺从-试探”行为模型了。
洪荒广袤,前路漫漫。而他,将带着对规则的敬畏与试探,步步为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