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景之自然千肯万肯,痴痴地看了王姝屏一眼,才转头道:“伯父所言极是,晚辈马上修书一封尽快让父亲前来荥阳。父亲临行前曾再三叮嘱,若婚期能定,他定当亲携宗族长辈同来,以全礼数。两姓联姻,实乃秦晋之好,自当郑重其事,不负两家门楣。”
王姝屏闻言,眼中闪过一抹愤恨,纤纤玉手在攥了攥,不过却没有出言反对,她抬眼看了一眼王洵,道:“父亲,女儿身体有些乏了,就先告退了。”说完,也不等王洵同意不同意,转身提着裙摆,步履急促地朝厅外走去,似乎一刻都不想多待。
原本热闹的客厅,瞬间冷了下来。满座之人皆是人精,见此情景哪里还不明白,纷纷收起笑容,眼神复杂地看向面色愈发阴沉的王洵。更有几人悄悄交换了个眼神,眼底藏着一丝幸灾乐祸。
李景之也回过神来,自从王姝屏来此,根本就没有看过自己一眼,完全把自己当成了空气,看来这桩婚事倒是自己有些一厢情愿了。想到这里,心中有些失落,更多的是被人无视的愤怒。
自己身为李家嫡长子,走到哪里不是众星捧月般对待自己,唯恐有半分怠慢。你虽然是王家之女,但你我婚约已定,应当知道婚嫁从夫知礼守分的道理,岂能如此公然无视于我。
还好他自幼在家族中耳濡目染,养气功夫到家,即便心头翻涌着怒火,脸上仍带着和煦的笑容,只是那笑容比先前勉强了很多。
王洵最看重礼仪,他没有想到一向知书达理女儿竟然当众拂了自己面子,他只觉得脸上一阵热一阵冷,但也不好在众目睽睽下训斥她,只好让其离开,看着神情温柔的有些发冷的李景之,挤出一丝笑容,保证道:“贤侄,小女顽劣,让你见笑了。不过你放心,老夫回去一定好好教训她,绝不会辱没了李家门楣。”
这般有些讨好的话语,李景之并没有感到任何意外,自己对王洵目前的处境是知之甚详的。
由于这近百年天下大乱,五代更迭如走马灯般,政权更迭极为频繁,“五姓七望” 几大家族为了保全自身根基,曾私下有过约定,不轻易攀附任何一方势力,只靠彼此联姻、互通资源维持地位。
可如今的情况就不同了,赵宋一统天下已成定局,当唐国灭亡李煜投降的的消息传来,几大家族的家主坐不住了,彼此联络之后纷纷派人去了汴梁宣誓效忠朝廷,曾经的约定也就成了空谈。
因为所有人都知道,待天下一统、边境安定之时,朝廷就会把目光转移到这些盘踞一方、手握大量田产与人脉的世家身上,以赵匡胤的英明神武,岂会像唐朝一样让这些世家继续凌驾于朝纲之上。
如果是在一百多年前,这些世家还可能对皇权不屑一顾,但是如今不同了,经过黄巢之乱和这几十年的纷争,世家的底蕴已经大不如前,哪里还有底气与赵宋皇权抗衡?
唐国的灭亡,丢掉了他们最后一丝幻想,于是不得不放低姿态,向皇权效忠。
这样做,王洵在王家的处境就尴尬了,他虽身为王家的家主,但这个位置却是他兄长王祜负气离家让给他的,而王祜现在已经高居御史中丞,掌纠察百官之权,更与晋王赵光义过从甚密,已是晋王一派核心人物。
听说几大家族都是通过他牵线搭桥,才得以顺利面见赵匡胤的,如果将来晋王能够顺利即位,王家必将因为此人更加的水涨船高,而王洵处境也更加微妙。
这也是王洵为何突然嫁女的原因,他想通过联姻让李家站在自己这一边,加上清河崔家,还有与他私交极好的卢家,有这些人的支持,他就可以把王家内部反对他的声音压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