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5章 悬铃医阁·旧疮愈(2 / 2)

锦书决定亲自为她进行清创手术。手术当日,气氛凝重。为稳定患者情绪,也为彰显朝廷对此事的重视,萧承民竟亲临手术室外坐镇。

手术室内,烛火通明。锦书换上特制的白布手术服,用沸水煮过的“寒玉手术刀”进行操作。她手法精准,一点点切除腐肉,清理创面,敷上特制的解毒生肌药膏。整个过程,萧承民就在一帘之隔的外间,虽看不见具体情形,却能听到器械声和锦书沉稳的指令。

当手术顺利完成,锦书疲惫地走出手术室时,萧承民起身,当着众多医官、学徒和围观者的面,指着她手中那柄还沾着血渍的寒玉刀,朗声道:

“诸卿可见此刃?昔日朕胃腹受毒创,命悬一线,正是皇后持此刃,为朕剖腹取毒,剜疮续命!今日,皇后以此救驾之手,为民女剜除腐肉,疗治创伤!朕之性命,与子民之疾苦,在皇后手中,并无二致!此乃朕与皇后,对天下苍生之承诺!”

皇帝一席话,掷地有声,瞬间传遍医阁,更随着《京华邸报》传遍天下!悬铃医阁“救死扶伤,不论贵贱”的理念,就此确立!

时间流逝,悬铃医阁很快成为了百姓心中的圣地。这里不仅救治了无数病患,抚慰了无数伤痕,更成为了医学交流与革新的中心。锦书主导的“菌毒”研究虽进展缓慢且风险极高,但也初步掌握了一些消毒、隔离的有效方法,对控制疫情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
昭武六年,四月初八。这一日,春雨绵绵。悬铃医阁内,一名在阁内担任杂役的寡妇,顺利产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。这是医阁成立以来,迎来的第一个新生命。

黄昏时分,雨势渐歇。一名在医阁担任门吏的、曾在“玄武门之变”中失去一条腿的老兵,望着天边初晴的霞光,又看看阁内传来的婴儿洪亮的啼哭声,脸上露出了久违的、发自内心的笑容。他颤巍巍地走到医阁一角,拉动了那根平日里绝不敢轻易触碰的钟绳。

“铛……铛……铛……”

闻疫铃清脆而洪亮的声音,打破了雨后京城的宁静,一连响了七声!按照规制,七声连响,代表最高紧急疫情!

京城百姓闻声,初时一阵恐慌,但很快,消息从医阁传出:非为疫情,乃是贺喜!贺医阁首子降生,贺新生与希望!

恐慌化为惊喜,人们纷纷驻足,聆听那象征着警醒与生命的铃声,心中充满了暖意。

医阁顶楼的书房内,锦书正在灯下撰写《医阁志》,记录医阁的日常与重要事件。听到铃声,她走到窗边,看着楼下欢腾的人群和那个被众人祝福的新生儿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她回到书案前,提笔,在志书最新一页上,工整地写下:

“永庆三年四月初八,酉时三刻,雨霁。闻疫铃鸣七声——非为疫至,乃贺悬铃医阁首儿降世。新生于此,寓意深长。旧疮渐愈,希望萌生。”

笔尖停顿,她望向窗外暮色中巍然矗立的医阁,目光柔和而坚定。这座建筑,不仅医治身体的创伤,更在抚慰战争的创痛,孕育未来的希望。然而,她也深知,在这片祥和之下,孝端静皇后那双怨毒的眼睛,绝不会乐见这样的景象。医阁救治的,或许有一天,也会包括被她伤害的人。下一次的较量,或许就在这救死扶伤的第一线。

(第95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