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章 紫参覆雪(1 / 2)

玄武门前的血战与李承民毒发昏迷,如同一盆冰水,将“八皇子承天受命”的狂热舆论暂时浇熄。太子李承乾趁势以“监国”之名,迅速接管了京城防务,以“搜捕叛党余孽、清查妖邪”为借口,大肆清洗朝堂,将疑似倾向八王爷的官员或下狱或罢黜,一时间,京城内外风声鹤唳,人人自危。

然而,那夜玄武门前“毒血蚀石显万岁”的诡异景象,以及蝙蝠袭营、诏书天降的种种异闻,却如同野火下的草种,在民间悄然滋生、流传,成为悬在太子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让他寝食难安。更重要的是,老皇帝虽病重昏聩,却依旧苟延残喘,未曾咽下最后一口气。只要老皇帝一日不死,太子的“监国”就名不正言不顺,八皇子就始终有一线翻盘的希望。

因此,东宫的目光,更多地投向了那座象征着最高权力的紫宸宫深处。加快老皇帝的“龙驭上宾”,成了太子党眼下最迫切的任务。

紫宸宫,寝殿。

药气浓郁,几乎化不开。垂老的皇帝躺在龙榻上,面色蜡黄,双目紧闭,呼吸微弱得几不可闻,仿佛随时都会油尽灯枯。数名太医跪在榻前,战战兢兢,额上冷汗涔涔。太子李承乾一身明黄监国服制,坐在榻旁,面色沉凝,眼底深处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躁与阴鸷。

崔锦书一身素净宫装,低眉顺眼地侍立在角落。她与重伤昏迷的李承民,在影七影九等死士的拼死护卫下,那夜最终躲入了与玄甲军暗中有旧的、一位早已致仕的老太傅府中密道,侥幸避过了全城大搜捕。此刻她冒险潜入宫中,表面上是因“略通医理”被召来侍疾,实则是为了近距离观察皇帝病情,寻找扳倒太子的突破口。李承民依旧昏迷不醒,藏在宫外秘密地点由心腹医官照料,她必须独自撑起这片危局。

“父皇今日进药如何?”太子沉声问向为首的王院判。

王院判匍匐在地,声音发抖:“回……回监国,陛下今日进了参汤和安神丸,只是……只是龙体依旧虚弱,不见起色……”

太子眉头紧锁,挥了挥手:“再去煎药,务必让父皇用下。”

“是。”太医们如蒙大赦,连忙退下准备。

崔锦书默默上前,接过宫女手中的温毛巾,轻柔地为皇帝擦拭额头。她的动作细致入微,目光却如同最精密的仪器,扫过龙榻旁小几上放置的、刚刚呈上来的药碗。碗底残留着些许深褐色的药汁,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人参气味,但在这股药香之下,崔锦书敏锐的嗅觉,却捕捉到了一丝极其细微、若有若无的、不同于寻常药材的异样甜香。

那香气……很特别,清幽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腻意,仿佛某种热带花卉,又似陈年佳酿,与宫廷御用药材的醇厚气息格格不入。

她心中一动,面上却不露分毫。待擦拭完毕,她借口收拾药碗,极其自然地将那只碗连同碗底些许药渣,用一方干净丝帕小心包裹,藏入袖中。

是夜,老太傅府密室内。

烛火摇曳。崔锦书将带回的药渣置于琉璃盏中,加入清水仔细辨析。她又取出几味自己随身携带的、用于验毒的特殊药材粉末,逐一试验。当一种名为“石见穿”的白色药粉撒入含有那异香的药渣水中时,清水竟缓缓变成了淡粉色!

崔锦书瞳孔微缩!“石见穿遇醉仙藤汁液变粉……”这是她前世在一本孤本毒经上看到的记载!醉仙藤,乃南疆密林中的一种奇毒植物,其汁液无色无味,但遇热会挥发出一种独特的甜香,少量服用可致人昏睡、精神恍惚,长期摄入则会侵蚀心智,最终在睡梦中无声无息死去!因其症状与衰老虚弱极其相似,极难被寻常手段查验!

太子的手段,果然阴毒!竟将如此罕见的慢毒,混入皇帝的日常药膳之中!

但,如何证明?空口无凭,太子完全可以反诬她构陷!

崔锦书蹙眉沉思,目光落在密室角落一盆老太傅珍藏的、通体紫莹如玉的“九叶紫参”上。此参乃滋补圣品,性极温和,却能放大某些药性的显现。一个大胆的念头闪过。

她取来少量皇帝今日服用的药汤,小心翼翼地浇在紫参的根部。然后,屏息凝神观察。

起初并无异样。约莫一炷香后,奇异的事情发生了!那原本晶莹剔透的紫色参体内部,竟缓缓浮现出无数细如发丝、蜿蜒扭曲的暗红色纹路,如同蛛网般遍布参体!仿佛参的“血管”被毒素侵蚀,显露出了狰狞的本来面目!

毒理可视化!醉仙藤的毒性,在紫参这种灵物身上,被放大并具象化了!

“有了!”崔锦书眼中爆发出锐利的光芒。这就是铁证!

暗线:承民的信仰反击与舆论操控

就在崔锦书于深宫之内寻找实证的同时,宫外的风暴也在太子党的刻意煽动下,悄然转向。

太子余党深知,单纯的武力镇压和舆论封锁,难以彻底消除玄武门异象带来的负面影响。他们需要一场更大规模的、更能引导民心的“表演”。

于是,一夜之间,京城各处开始流传一个诡异的说法:陛下病重,乃因宫中藏有“妖孽”,冲撞了龙气。唯有以至亲血脉的“心头热血”为引,配合高僧祈福,方能驱邪避秽,挽救龙体。而这份“至亲热血”的最佳人选,矛头隐隐指向了——身中奇毒、生死不明的八王爷李承民!

“八王爷身负皇族血脉,若其血真能救驾,正是彰显忠孝之时!”

“是啊,若其血无效,则说明其已非纯正皇族,乃至身负妖邪!”

“应当请八王爷出面,滴血验明正身,为国尽忠!”

各种经过精心包装的流言,在市井坊间迅速传播。更有太子暗中圈养的所谓“高僧”“道士”,在街头巷尾故弄玄虚,宣称夜观天象,唯有“紫微星”(暗指皇帝)旁辅星(暗指八王爷)以血光相映,方能化解劫难。

与此同时,太子党羽组织了大量不明真相或被煽动的百姓,聚集在宫门外,黑压压跪倒一片,哭声震天,高举万民伞和请愿书,恳求“监国太子”请出八王爷,以血救父,彰显天家孝道,安定民心!

“求太子殿下开恩!请八王爷救驾!”

“陛下万岁!八王爷忠孝!”

声浪一波高过一波,将太子架在了“孝道”与“民意”的火炉上。看似在逼八王爷现身,实则是要将李承民逼入绝境——若他不现身,便是不忠不孝,坐实了“畏罪”或“已死”的传言;若他现身,在太子掌控的宫禁之中,无异于羊入虎口,生死难料!

这是一场恶毒的阳谋!

消息传到藏身之处,昏迷中的李承民似乎有所感应,眉峰紧蹙,呼吸急促。影七等人心急如焚,却无计可施。

然而,他们低估了李承民即便在昏迷中,其潜意识的狠辣与政治智慧。更低估了崔锦书与他之间,那种历经生死磨砺出的默契。

崔锦书在得知宫外万民跪请的消息后,非但没有惊慌,眼中反而闪过一丝冰冷的笑意。太子想用“孝道”和“民意”绑架?那她就将计就计,把这把火烧得更旺,烧回他自己身上!

她秘密传信给影七,让他利用残存的玄甲军暗线,在民间散播另一个版本的说法:八王爷并非不愿救驾,而是其血非凡,蕴含龙气,需在特定时辰、于皇宫祭天坛之上,以圣火为引,方显神效。若太子真心救父,何不开坛做法,迎八王爷入宫一试?若太子阻挠,才是其心可诛!

同时,崔锦书利用侍疾之便,暗中将紫参显现毒纹的现象,“不经意”地透露给了几位尚且保持中立、或对太子早有不满的宗室老亲王和重臣。那触目惊心的“血丝紫参”,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,在他们心中激起了惊涛骇浪。

双线反击:冰魄放毒与血火问天

三日后,太子的压力越来越大。民间要求“开坛迎八王”的呼声渐高,宗室内部也开始出现质疑的声音。他骑虎难下,只得咬牙同意,在宫中祭天坛设下法坛,宣称“为父皇祈福”,并“恭请”八皇子李承民入宫“尽孝”。

这一日,祭天坛周围旌旗招展,文武百官、宗室勋贵按品阶站立,坛下万头攒动,被允许观礼的百姓翘首以盼。气氛庄重而诡异。

太子李承乾一身监国冕服,立于坛上主位,面色看似平静,眼底却藏着深深的忌惮与杀机。

午时将至,一辆普通的马车在影七影九等寥寥数名护卫的簇拥下,缓缓驶到坛下。车帘掀开,两名侍卫搀扶着一个身影走了下来。

正是李承民!

他依旧穿着那身染血的玄甲,外罩一件黑色斗篷,脸色苍白如纸,嘴唇没有丝毫血色,眼神涣散,需要人搀扶才能站稳,显然重伤未愈,虚弱到了极点。但他的出现,依旧引起了全场巨大的骚动!

“八王爷来了!”

“看起来伤得好重……”

“真是孝心可嘉啊!”

窃窃私语声如同潮水般蔓延。

太子看着李承民那副随时可能断气的模样,心中稍安,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。他朗声道:“八弟重伤未愈,仍心系父皇,前来尽孝,实乃皇家楷模。既然如此,便请八弟登坛,依礼行事吧。”

李承民在搀扶下,一步步艰难地登上高高的祭坛。他的脚步虚浮,身形摇晃,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。

崔锦书作为“医女”,也获准跟随在侧。她低眉顺眼,手中捧着一个紫檀木药箱。

仪式开始。僧道诵经,香烟缭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