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同伟寥寥几句,补上了案件背后的深层脉络。
孟德海听完,内心一阵振奋。
手中的文件仿佛烫手一般,却让他格外清醒。
这不是一起普通事故,而是一次机会——
一次可以撬动权力格局的机会。
别的先不提,眼下这个局面,再结合祁同伟透露的那些话,事情已经再清楚不过了。
他心里有数,自己现在是什么角色——
一把枪,一支专门对准李达康的利刃。
而眼前这起案件,正是那锋利的枪尖。
他对这样的安排,很满意。
真正值得他出手的对手,就该是李达康这样的人物。
过去在京海的日子,说白了就是小打小闹,那地方太小,水也浅。
比起如今的京州,根本不是一个量级。
当初他没输给赵立冬,而是败在了何黎明手里。
可现在不同了,背后站着祁同伟,正面迎战李达康,他未必没有胜算。
这份底气,来自于局势,也来自于信任。
此时,他合上案卷,抬眼望向祁同伟,语气沉稳地开口:
“祁书籍,这件事按规矩本该压着,毕竟性质严重,属于重大突发事件。
这种事,您看是不是得给我个方向?
不需要多复杂,您只管说一句话——
我该查到什么程度,把握个什么分寸,这就够了。
案子我能办,不管最后要怎么收场,我都能兜得住。”
孟德海这话,说得干脆,态度也硬。
他知道,这个时候必须亮明立场。
机会只有一次,错过了,以后再难有说话的份儿。
自从调来京州,他跟祁同伟几乎没打过照面。
虽说挂着副厅长的头衔,但日常事务都是常务副厅长在管。
能单独见到祁同伟,实属难得。
因此,这一回的态度,至关重要。
该果断时绝不能含糊,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。
果然,祁同伟听完,脸上浮现出一丝淡淡的笑意,微微点头。
这话听着越界,可从孟德海嘴里说出来,却恰恰是对路子。
这说明他懂分寸,知道轻重,更明白自己的位置。
这才是祁同伟想要的人——既有能力,又识时务。
他看着孟德海,缓缓道:“这事,我只有一个要求。
不给你添心理负担,也不设框子——你只管给我彻查。
每一个环节,每一条线索,都要挖到底,不留死角。
谁经的手,谁拍的板,谁在背后推波助澜,全都给我翻出来。
尤其是遇难者家属和相关群众,他们需要一个交代。
这个交代,必须是我们主动给的,而不是被逼出来的。
你听懂了吗?”
他顿了顿,语气加重了几分:“除此之外,我别无要求。
但有一点,必须做到——责任人一个都不能漏,不管牵出谁。
有任何压力,我顶着。
只要我在,没人能拦你查案。
我不够,还有育良省掌,还有沙书籍。
这背后的力量,你要看清楚。
我说的话,你明白吗?”
孟德海重重地点了点头,眼神坚定。
他当然明白。
表面是“依法办事”,实则是动真格的清理门户。
查,就要查个底朝天,把那些藏在暗处的手全扒出来。
这种要求,看似正常,实则极不寻常。
一个百亿级别的项目,背后牵连的岂止一人一事?
层层利益盘根错节,甚至可能一路延伸到京城高层。
这么大的摊子,谁不动心?谁肯放手?
可他不是不懂,而是不能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