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老师,自然少了几分拘谨,多了几分亲近。
这也是高育良能在汉东政坛站稳脚跟、与沙瑞金抗衡的资本。
不是靠职务,也不是靠资历,而是靠这帮学生。
过去他只是证法委书籍,挂个省韦副书籍的名,却能在省内说得上话,靠的就是这批人。
他在证法系统里如臂使指,整个体系几乎就是他的子弟兵。
有这种根基,哪怕来了一个沙瑞金,照样能掰掰手腕。
这就是他在汉东政坛十几年深耕下来的结果。
如今他当上了省掌,这些人依旧是他最坚实的后盾。
师徒情谊这种东西,比组织关系还牢靠。
这个“汉大帮”,不是外人轻易能撼动得了的。
即便将来高育良离开汉东,这个体系也不会散。
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祁同伟身上,继续延续。
这无关是非对错,只是政治生态的一部分。
虽然上头一直在强调反对山头主义……
人性终究是无法完全消除的,只是如今的汉大帮更加懂得分寸。
他们不再像当年的赵家帮那般,自视甚高,目中无人。
汉大帮其实只是一个彼此协助、提高效率的工作团体而已。
既无过错,也无法被指责。
随着会议的正式开始,坐在主位的高育良缓缓开口。
“我环顾四周,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,心中感慨万千。一时之间,真想亲切地叫一声——同学们,好久不见。”
这番话刚出口,台下先是短暂的错愕。
紧接着,掌声如潮水般响起,众人目光中带着热忱,注视着高育良。
若是放在从前,他也许会有所顾虑,避讳这种称呼。
但时过境迁,如今在座的都是他的学生。
而他,已经是省掌了。
说句直白的话,仕途基本也就到头了,很难再有突破。
既然如此,不如放轻松些,也便有了这一刻的真挚流露。
这一声“同学们”,激起了内心的波澜,也让高育良沉醉其中。
每当看到这样的回应,他都会觉得有些恍惚。
那种感觉,正是他内心所珍视的温暖。
他由衷地笑了。
“看到你们,我确实有感而发。
一转眼,我离开学校已经二十年了。
这二十年,人生百味,五味杂陈。
有人曾问我,为什么选择离开讲台。
教书育人,于我而言是一种性福。
但我更希望用自己的知识,为百姓谋些福祉,这是我所追求的。
所以我背上行囊,换了战场。
眨眼间二十年过去,我可以坦然地说,这段从政的路,走得踏实。
当然,遗憾也存在,毕竟没有什么耀眼的政绩。
但这段岁月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:
那就是,每个人都得摆正自己的位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