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这堂嫂,嫁过来后不久,就开始做生意赚钱了,还给家里盖了大房子,买了几十亩田。
乱世到来,不仅成功安顿全村人避开土匪,还做了县令的女儿,整个山洲镇的人来赵家村避难,都是她的主意。
更绝的是,有一个四岁的儿子,还在长安成功开了茶楼。
而她成功归来,也不过才十六岁。
这人生太牛掰了。
谁来都会觉得自己配不上她。
更何况自己这个一向沉默寡言的堂哥。
“哥,我好像有点理解你了,”赵有才叹息道:“你跟嫂子在一起,怕是压力超级超级大吧?”
赵安却摇了摇头:“没有压力。”
“什么!”赵有才大声道:“没有压力?”
真的假的,他读书少,别骗他。
“是动力。”赵安看着堂弟说道:“我媳妇优秀,所以我才想一直跟上她的脚步。给她和小煜一个安稳的生活,这才是我决定考科举的原因。”
不是压力,而是为了给她更好的生活而生出的无限动力。
赵有才不太懂,但旁边的赵有光却是若有所思起来。
-
鸡肉早就炖好了,几人在厨房做了几个凉菜,又煮了一大锅扯面,将扯好的面过了冷水,再往做好的鸡肉里一倒。
一锅热气腾腾的大盘鸡就出炉了。
再配上几个凉菜,几个月不曾见面的亲人,坐在一起吃起了团圆饭。
赵有光负责照顾小儿子,顺带还给媳妇夹菜。
赵有才则抱着侄子小江,给他喂饭吃。
赵煜云也想享受一番被人喂饭的待遇,他一溜烟爬到赵伯父的怀里:“堂祖父,喂饭饭......”
赵伯父听着他奶声奶气的声音,乐得整个人开怀大笑起来。
席间的气氛就这样热闹了起来。
徐夏夏递给了儿子一个赞赏的眼神。
吃完饭后赵伯父对着赵安和徐夏夏道:“地里的小麦和水稻都已经收进你们仓库里了,剩下的果子还有一些没熟,但大多数已经能摘了。”
“你们俩肯定摘不完。”赵伯母接话道:“我们也没事干,这段时间就帮着一起收,和去年一样,果子摘了晾干,等十月份再晒些柿饼,今年也就差不多了。”
赵安和徐夏夏两人应了,若是光靠他们俩,这果子起码得烂一大半在树上。
说到最后,徐夏夏问道:“堂哥,嫂子,九月份小煜要去县里读书,让小江也跟着一起去吧?”
“县里?”王柔柔问道:“不是说年龄小的都在村里读吗?”
“是这样的,”徐夏夏道:“但我们现在有条件,肯定是把孩子往好的地方送。更何况一个村只分配了两个夫子,县里的幼儿学堂,足足有十几个夫子,孩子去了县里能学的更多。”
王柔柔罕见的犹豫了起来。
赵有光却是道:“我们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