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5章 离开长安(2 / 2)

毕竟若是将墨洒上一车就不好了。

当然,徐夏夏另有准备。

沈县令找了两个靠谱又会武功的侍卫,让他俩换着驾马车。

“爹娘你们回去吧。”

赵安和徐夏夏挥手道:“我们没几天就回来了。”

沈夫人挥手叮嘱道:“路上走官道,走慢些。”

马车不一会就离开了沈府,离开了山洲镇,一路朝着长安的方向驶去。

“安哥,给。”徐夏夏从空间里翻出几支笔出来:“你用这个写字吧。”

赵安拿起这种简易而又方便的笔后看了一会,才开始在桌子上铺上纸写起了策论。

徐夏夏拿起旁边他写好的策论看了一会后,才反应过来策论到底考什么。

说白了,科举之路和现代的高考一样,是为朝代选拔人才的大型考试。

这其中有两个主角,一是朝代,二是人才。

而人才需要做的,就是对考试所出的题目,从治国、理政的方向出发,提出自己的见解。

这个见解不仅得独一无二,还得在万千学子中脱颖而出。

这对赵安来说简直难极了。

当然,最难的还是考试内容的多样性。

策论的考试内容通常涉及军事、农业、刑法、礼仪、官僚体系、河防工程、救灾等多个领域,目的是为国家选出全方位的治理型的人才。

对于只知道死读书的人来说,策论是最难的。

因为它不能纸上谈兵。

侃侃而谈,书在考卷上的一些观点,若只是听起来好听,而一点都不中用的话,那考生注定与科举之路无缘了。

这也就是为什么科举之路,很多人考了一辈子也只是个老童生的缘故。

没有经历过洪灾,怎知如何治理洪灾?

只经历过一场洪灾,将南方的治理方案放在北方,则注定此举必败。

赵安虽走的是武举之路,但他要学的东西可一点都不少。

考试内容的五花八门,也就意味他得在各个自己之前从未涉及过的领域找寻知识,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。

而且每年的策论题目还都不一,谁也不知道今年会考什么?

徐夏夏知道了策论的考试内容后,也开始给赵安找起了往年,或者说古代的一些考试内容。

让赵安拿这些题目练练手。

再结合最近发生的涝灾和其他地方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写策论。

又或者是为兵者,为将者,在战场之上的排兵布阵,赵安也略有涉及。

只因他走的是武举之路。

二人就这样一路学一路走,马车日夜未停,过了七日便接到了两个孩子。

徐夏夏和赵安对护送二人的千刃道了谢后,他们一家四口就开始往来路折返。

光赵安和徐夏夏两个人的时候,他们俩晚上就睡在马车里,但现在多了两个孩子,于是第一晚他们找了家客栈。

这处地方叫山清镇。

镇子也如它的名字一般,风景秀丽。

他们要了两间客房。

客栈伙计客客气气的将他们几人迎上了楼。

“爹,娘。”赵煜云这会还在黏着他们二人。

“我可想死你们啦!”

“我也想你。”徐夏夏抱起儿子猛亲了一口:“在长安累不累?”

一旁的沈时玉幽幽道:“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