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也不是。”
徐夏夏又解释了一下:“前面九年是义务教育,是每个人必须读的。至于后面的研究生和博士,都是和现在一样,要通过考试择优录取。”
沈夫人点点头表示了解了。
沈县令听闻思考了一下后才开口道:“在我们这里,三岁读书不太现实,一般学子入学都到八岁了。”
八岁是有点晚了。
但沈县令接着说道:“六岁的孩子也明事理了,从明年开始,就让县里所有的孩子从六岁开始读书。”
徐夏夏问道:“爹您准备怎么做?”
“已经满六岁的,全部强制入学。超过六岁但不识字的,也需跟着六岁孩童一起学习。”
沈县令说道:“届时实行你所说的分班制,将年龄差不多的孩子放在一个学堂里,这样也能减少学子之间的矛盾。”
“爹,到时候不识字的孩子在自己的村里学习吧。”徐夏夏说道:“到时候请夫子去教导,等学够六年后,再依次在镇上读三年,县里读三年,您看怎么样?”
“这个方法好!”
沈夫人率先鼓掌道:“我在赵家村的时候,就见那些学堂里的孩子不止要学习,还要帮忙干农活。这样一安排,他们既能识字,又能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。”
“嗯。”沈县令也跟着点了点头:“学完六年后还是不愿意学习者,也不必来镇上了,到时候在村里种地也是一种出路。”
徐夏夏哭笑不得道:“爹!”
这教育,要做,就要做到底,哪能半途而废呢。
“我们可以让村里的六年和镇上的三年免学费,”徐夏夏说道:“年纪大些的,不愿意读书的确实不能勉强。但如果今年刚好六岁,那就得读完这九年的书。”
毕竟若是人家今年十五,读完村里的六年后都已经过二十了,早都是娶妻生子承担家庭重任的时候了,他们还强迫人家去读书,这也说不过去。
毕竟此项举措可以保证所有人读书,但是不能保证他们他们的日常生活。
生活的钱还是得自己赚。
所以这若在古代实行现代的教育制度,得改,得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来,而不是照搬照抄。
现在已经是四月底了。
徐夏夏问道:“爹,不如从九月初就实行这项政策吧。”
说完她又细细与二人说了一番现代的开学时间,以及各种需要上的课程,需要的夫子以及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。
沈县令听完所有的事后,内心感觉都受到了震撼。
科举之路固然艰辛,但这条义务制的教育之路同样充满坎坷。
“行,我明日就开始着人安排。”
沈县令大手一挥:“到时候村里和镇上的夫子也不用发愁,八月份的院试一过,想必有许多落榜的学子,届时请他们来教村里和镇上的学子刚好不过。”
“爹,”徐夏夏问道:“女子不能考科举,跟着男子学十几年也没什么用。”
沈县令转头问道:“你有什么想法?”
“这个时代对女子的印象已经根深蒂固,单凭我一人,改变不了分毫。”
徐夏夏说道:“不如教授她们一些技能,以后也好为自己谋个前程。”
随后她又补充道:“当然,在村里的六年,还是要学的。”
这是最基础的,毕竟若是不识字,以后做生意也很容易被人坑。
“男子专注科举之路,女子专注赚钱谋生,”沈县令闻言点了点头:“这样女子往后也有与男子一较高下的本事了。”
“爹,您是这个时代的人,”徐夏夏问道:“会不会觉得我这个想法是错的?”
她想知道,男女平等,人人平等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是错的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