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她可耗不起太多时间,毕竟儿子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受苦。
于是她站起来说道:“大家排成两队,已经想好的排右边,还没想好的排左边。”
为首的人也没说什么,往左边站了一下。
大堂一时没有人站右边。
徐夏夏的心也凉了半截。
小煜难道没在长安,要不然他怎么可能一个多月都没留下任何讯息。
过了一会后陆陆续续有人站了出来。
-
“我先来!”
一个十七八的少年率先站了出来:“这两句诗看似非常平淡,但其中蕴含的意味,非我能敌。”
“今日在下献丑了。”
说罢他双手将书合上,开始作起诗来:
“床前明月光,落照思客乡。”
周围的人鼓掌道:“好!”
只因他们都是来长安考试的学子,此刻他们齐聚状元楼。
长安的月光落在他们身上,照的可不就是他们这些思乡之人吗?
“这个‘客’字用得妙!”
一胡子花白之人叹息道:“我等,本就是长安之客!”
只要考不上秀才,他们都是路过长安的客罢了。
哎!
那少年又作道:
“举头望明月,残手拨竹影。”
四周稀稀拉拉的掌声响了起来。
“‘拨’”字用在此处恰好!”
白胡子之人又问道:“这位学子,何谓‘残手’?”
那学子答道:“各位寒窗苦读十年,可曾有早睡过?”
众人皆摇头。
“临近院试,大家的手都握在笔上,纸上落下的字一时比一时多,此谓‘残手’。”
众人的掌声又响了起来。
寒窗苦读十余年,手都快写废了,可不就是“残手”吗?
-
徐夏夏听到此处也不由地鼓起了掌。
“残手拨竹影”虽比不上“低头思故乡”。
但在这位学子的诗句中,却是恰当地不得了。
试想深夜之时,屋内之人还未入睡,长安的月光透过窗子撒在床边,照着异地而来的学子。
学子一手捧着书,借着月光朗读,一手拨弄着倒映进来的竹影。
可谓偷得浮生一刻闲!
-
这还没完,那学子又朗声道:
“明月未曾言,我心向皎皎。
来日若高中,自承明月情。”
......
此话一出,整个大堂内寂静了万分,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。
这位年纪轻轻的学子,竟将明月来比作此次考试!
“虽然你可能不中意我,甚至连话都懒得和我说两句。但我依然心向着你。”
“来日若高中了秀才,那些深夜曾照耀过我的光,我都会深深记在心里!”
徐夏夏的心也触动了起来。
原来,文字的力量永远是无穷无尽的。
前有古人的上联,后有学子的下联。
一首诗,竟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为此对话。
她深刻的理解了那句“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”的含义。
不是贬低其他行业的意思。
而是文字,能更深刻的走近人的内心,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。
徐夏夏率先鼓掌道:“这位学子所作之诗,虽然和我这边的下联不相符,但诗词非常应景,这首诗我奖励五十银子,不知这位学子意下如何?”
那当然是好极了!
旁边记录的学子立马将写好的诗挂了出来。
众人上前齐声念道:
“床前明月光,落照思客乡。
举头望明月,残手拨竹影。
明月未曾言,我心向皎皎。
来日若高中,自承明月情。”
-
“这位兄台说的极妙,”一同龄书生站了出来:“在下有不同想法,献丑了!”
徐夏夏示意道:“凡是能对上的,都会有额外的赏银。”
大堂里的气氛瞬间热火了起来。
作诗这行是短板的人也绞尽脑汁想了起来。
刚刚说话那位学子开口道:
“床前明月光,卧衾思客乡。
举头望明月,素月照两旁。
残手抚竹影,我心相辉映。
长安登科后,自乘明月归。”
!!!
大堂内掌声四起。
“好一个‘素月照两旁’!”
人在长安,月光照的却不止长安。
还有那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。
此时,众学子的思乡之情达到了顶峰。
“抚与拨字各有其妙处!”
白胡子之人点评道:“拨字说的是随意,抚更为悠然自得。”
不管是拨竹影还是抚竹影,都很好的缓解了众人对即将到来院试的紧张之情!
若是中了秀才后,月光将会化身耀眼之光,随自己光芒万丈的回到家乡。
这么多年的刻苦读书,也算值了。
大堂内的气氛更为热烈起来。
徐夏夏示意赵安将银子给刚刚作诗的这位少年。
少年脸上带着笑接了银子。
这是个好彩头。
说不定自己过几日的院试真的能中秀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