樊赟、倾喃和凰慕坐在竹编凉棚下,翻着粉丝寄来的信件和作品。有位粉丝寄来一幅用竹丝和漆料做的画,画的是柳岸里的竹林,旁边写着:“谢谢你们让我爱上非遗,我以后也要做非遗传承人。”倾喃看着画,笑着说:“咱们的努力没白费,真的有人因为咱们的剧,开始喜欢非遗了。”
陆则拿着电视台特别节目的脚本,走过来说:“节目组希望咱们带老匠人一起,现场展示非遗技艺,还要录制一段‘非遗声音’合唱,比如用竹丝、漆板、绣线的声音,编一段曲子。”沈亦舟点头:“我已经和郑师傅试过了,用不同长度的漆板,能敲出‘宫商角徵羽’,再加上竹丝的摩擦声和绣线的抖动声,肯定很好听。”
温叙言则拿出一份“非遗声音图书馆”的合作方案:“有机构想和咱们合作,收集更多老匠人的手艺声音,比如程师傅的劈竹声、李爷爷的绣花声,做成线上图书馆,让更多人能听到这些‘活的非遗’。”樊赟眼睛一亮:“这个好!咱们可以让老匠人边做手艺边讲故事,把声音和故事结合起来,让图书馆更有温度。”
老匠人们也有自己的想法——程师傅想教更多年轻人编竹编,提议在工作室开“竹编声音课”,让学员边编竹丝边听《老篮新生》的台词;郑师傅则想做“漆器声音盲盒”,每个盲盒里有一块漆板和一张台词卡,粉丝敲漆板听声音,就能对应上台词;李爷爷则希望把民国绣品的故事,编成“布艺声音童谣”,教给小朋友。
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工作室的院子里,竹编灯笼渐渐亮起,漆器茶盘上的茶水冒着热气,布艺抱枕被风吹得轻轻晃动。六人围坐在凉棚下,听着老匠人的提议,讨论着未来的计划,偶尔传来阵阵笑声。
倾喃看着陆则,轻声说:“以后咱们还要做更多非遗有声剧,把柳岸里的故事、老匠人的故事,都讲给更多人听。”陆则握住她的手,笑着点头:“不仅要做有声剧,还要做动画、做游戏,让非遗以更多样子,走进大家的生活。”
凰慕和沈亦舟则在讨论,要把“声纹云图”做成更大的文创产品,比如地毯、窗帘,让大家在家里也能感受到非遗的美;樊赟和温叙言则规划着,要带老匠人去更多地方,收集更多非遗声音,让“非遗声音图书馆”越来越丰富。
八月末的柳岸里,暑气渐消,“声绎匠心”配音工作室的录音棚却始终热闹——自从《匠心拾光》热播后,倾喃、凰慕、樊赟在配音上的潜力被更多人看见,陆则、沈亦舟、温叙言也趁着热度,为三人定制了“声技提升计划”,从气息控制到情绪爆发,一点点打磨她们的专业能力。
倾喃的短板是情绪张力不足,陆则便带着她从“竹编声音联想”练起。每天清晨,两人会去柳岸里的竹林,听风吹竹叶的“簌簌”声、竹丝断裂的“咔嗒”声,陆则让她把这些声音转化为情绪:“你听,狂风里的竹叶声很急促,像剧里角色紧张时的心跳;断竹声很干脆,像角色下定决心的瞬间。”他还会给倾喃读抗战剧片段的台词,让她跟着竹声的节奏念:“‘我一定要把竹编密码送出去!’这句话,要像断竹那样坚定,气息要稳,尾音要沉。”
经过一个月的练习,倾喃的进步肉眼可见。有次试配一段“匠人守护机密”的台词,她把竹编时“压一挑二”的专注力融入进去,语气里既有匠人的沉稳,又有革命者的坚定,连录音师都忍不住称赞:“倾喃老师现在的台词,有画面感了!”
凰慕则在沈亦舟的指导下,攻克“声线多变”的难题。沈亦舟知道她对纹样敏感,便把不同角色的声线比作不同的云纹:“温柔的角色是卷云纹,声线要软;果敢的角色是直云纹,声线要硬;委屈的角色是碎云纹,声线要带点颤。”他还带着凰慕听不同乐器的声音,让她模仿古筝的柔、二胡的烈:“你听这段二胡曲,拉到高潮时很有力量,像剧里女战士喊口号的声线,你试试跟着哼。”
凰慕把这些技巧记在“声纹笔记本”上,每页都画着对应的云纹和乐器简谱。有次试配一个“从大家闺秀成长为革命者”的角色,她从卷云纹声线慢慢过渡到直云纹声线,情绪转变自然流畅,沈亦舟看着她,眼里满是骄傲:“现在的你,能让听众从声音里看到角色的成长了。”
樊赟的挑战是“年代感声线”,温叙言便找来了大量抗战时期的老电台录音、老兵口述史料,让她反复听:“你听,民国时期的人说话,咬字更重,语速更缓,带着一种对家国的厚重感。”他还带樊赟去拜访抗战老兵,听他们讲当年的故事:“张爷爷说‘守着阵地,就像守着家里的老绣品’,这句话的语气,就是你配历史研究员角色的关键——既有对文化的珍视,又有对家国的坚守。”
樊赟把老兵的话录下来,做成“声线参考”,每天睡前都听。有次试配一段“在战火中修复古籍”的台词,她把老兵的语气融入进去,念到“‘这些古籍,是国家的根’”时,声音里满是沉甸甸的责任感,温叙言听完,轻轻拍了拍她的肩:“你现在的声线,能让听众摸到历史的温度了。”
三人的进步,老匠人们都看在眼里。程师傅编了“声律竹编手环”,每个竹节对应一个气息控制技巧;郑师傅做了“情绪漆板”,不同颜色的漆料对应不同的情绪,让她们对着漆板练台词;李爷爷则绣了“台词帕子”,把难记的台词绣在帕子上,方便她们随时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