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开学校时,孩子们追着车子跑,手里举着自己做的灯笼和画,大声喊“老师再见,下次还来”。樊赟看着车窗外渐渐变小的身影,心里满是感慨:“以后咱们要多来这里,让更多山区孩子能接触非遗,喜欢上传统文化。”
从山区回来后,四川的蜀绣传承人李师傅就发来消息,说“蜀绣缠花芙蓉汉服”的样品已经做好,邀请三人去四川看看。十月初,樊赟、倾喃、凰慕一起去了四川成都,李师傅的工作室在一条老巷子里,门口挂着蜀绣的招牌,里面摆满了绣好的芙蓉花、熊猫纹样。
“你们看,这是咱们合作的汉服,”李师傅拿出一件粉色的襦裙,裙摆上用蜀绣绣满了芙蓉花,花蕊处用缠花做成立体的形状,在灯光下格外精致,“蜀绣的平针绣能把花瓣的层次感绣出来,缠花的立体效果又能让花蕊更生动,两者结合太完美了。”樊赟摸着裙摆上的蜀绣,忍不住赞叹:“李师傅的手艺真好,这样的汉服不仅好看,还藏着两种非遗手艺,太有意义了。”
两人还商量着,要把“蜀绣缠花芙蓉汉服”做成系列,除了粉色的芙蓉款,再做红色的牡丹款、白色的玉兰款,每款都融入蜀绣和缠花的元素。“咱们还可以在成都办一场非遗汉服秀,”凰慕提议,“邀请当地的孩子和成人一起走秀,展示蜀绣和缠花的融合之美,让更多人了解这两种非遗手艺。”李师傅当即就答应了,开始联系当地的文化机构和学校,筹备汉服秀。
十一月中旬,“蜀绣缠花非遗汉服秀”在成都的文化广场举办。秀场上,模特们穿着粉色的芙蓉款、红色的牡丹款汉服,裙摆随着脚步晃动,蜀绣的花纹和缠花的花蕊相映成趣;台下,孩子们穿着迷你版的蜀绣缠花汉服,跟着音乐走小步子,引得观众阵阵掌声。有位成都的市民笑着说:“以前只知道蜀绣好看,今天才知道,蜀绣和缠花结合能这么美,以后要多关注咱们的非遗手艺。”
汉服秀结束后,不少当地的商家和景区都来找两人合作——有服装店想引进“蜀绣缠花汉服”,有景区想定制专属的非遗汉服礼盒,还有文创店希望开发蜀绣缠花的配饰。李师傅高兴地说:“没想到咱们的合作能带动这么多需求,以后还要和你们一起,把更多非遗手艺融合起来,让更多人喜欢。”
与此同时,浙江的竹编匠人老陈也发来消息,说竹编节气配饰已经做好,邀请三人去浙江验收。三人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浙江,老陈的工作室里,摆满了竹编的柳芽簪、青团簪、桂花簪,每一款都精致可爱。“这些竹编配饰和二十四节气汉服太配了,”倾喃拿起一支柳芽簪,插在立春款汉服的发间,“立春穿浅绿汉服,配竹编柳芽簪,一看就有春天的感觉。”
老陈还提议,要教工作室的学徒竹编技法:“竹编手艺需要传承,你们的学徒学会了,以后就能自己做竹编配饰,不用再麻烦我了。”樊赟当即就安排了两名学徒留在浙江,跟着老陈学习竹编,还说要把竹编技法融入工作室的非遗课程,让更多孩子了解竹编手艺。
十二月的柳岸里,寒风渐起,巷口的老槐树叶子落了大半,却依旧挺立在寒风中。“轻折柳”工作室的展示架上,新添了不少跨地域合作的非遗汉服——四川的蜀绣缠花芙蓉汉服、浙江的竹编节气汉服、山区孩子画的中秋汉服,旁边还摆着各地非遗传承人的手作,像一座小小的“非遗博物馆”。
三人坐在工作室的后院里,翻着新的合作意向书,有成都景区的汉服礼盒订单,有浙江学校的竹编非遗课程请求,还有山区学校的春节主题活动邀请。“明年咱们要把‘四季非遗汉服’做起来,”樊赟指着桌上的设计稿,上面画着春天的桃花、夏天的荷花、秋天的桂花、冬天的梅花,“每一季都推出对应的非遗汉服,融入当季的习俗和手艺,比如春天做桃花蜀绣汉服,夏天做荷花竹编汉服,让每个季节都有非遗的味道。”
倾喃则在整理非遗课程的资料,计划把蜀绣、竹编、缠花等手艺整合起来,设计一套“非遗手艺进阶课”:“低年级孩子学简单的缠花和彩纸灯笼,高年级孩子学竹编和蜀绣针法,让孩子能循序渐进地了解非遗,爱上非遗。”凰慕则联系了全国的非遗博览会组委会,计划明年带着跨地域合作的非遗汉服去参展,让更多人看到不同非遗手艺的融合之美。
春节临近,山区的星光小学发来视频,孩子们穿着自己做的汉服,举着写有“祝轻折柳老师春节快乐”的牌子,对着镜头唱歌。樊赟看着视频里的孩子,眼里满是温暖:“咱们明年春天再去山区,带孩子们做桃花汉服,教他们学简单的蜀绣针法,让他们也能体验更多非遗手艺。”
除夕夜,工作室的灯还亮着,三人坐在暖炉旁,手里拿着新的设计稿,讨论着明年的计划。窗外,烟花在夜空中绽放,照亮了柳岸里的小巷;室内,暖炉里的炭火噼啪作响,映得设计稿上的纹样格外生动。她们知道,“轻折柳”的故事还在继续,未来还有更多四季的美景、更多非遗的手艺、更多孩子的笑脸,等着她们用一针一线编织,等着她们把非遗的美好与温暖,传递到更远、更广阔的地方,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里,开出更绚烂的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