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新人一起举起扫帚,在舞台上象征性地“清扫”时,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台下的市民纷纷拿出手机拍照,有位老人说:“以前总觉得环卫工人不起眼,今天才知道,他们是守护咱们城市的‘晨曦天使’。”婚礼结束后,新人穿着婚服,在自己清扫的街道上走了一圈,不少市民主动上前祝贺,还有人给他们递水、送花。
八月中旬,工作室收到了刘叔和王姨送来的锦旗,上面写着“匠心暖人心,汉服传真情”。三人把锦旗挂在工作室的墙上,旁边是之前各场婚礼的照片——军人新人在国防教育基地的合影,警察新人在警徽前的宣誓,医护新人带着药草香囊的笑脸,农民工新人在小区广场的拥抱,还有环卫工人新人在晨曦中的身影。
凰慕翻着新的需求表,笑着对两人说:“下个月,市文联想委托咱们策划一场‘非遗传承人汉服婚礼’,让不同非遗领域的传承人,在婚礼上展示自己的手艺。”樊赟和倾喃对视一眼,眼里满是期待。樊赟拿起针线,在布上绣起了非遗传承人的标志性纹样——有剪纸纹样,有皮影纹样,还有陶艺纹样。阳光透过窗户,洒在布上,三人知道,还有更多与非遗、与爱相关的故事,等着她们在柳岸里慢慢书写,还有更多不同群体的心意,等着她们藏进汉服的一针一线里。
九月的柳岸里,桂香渐浓,“轻折柳”工作室的展示架上,新添了不少非遗手作——有剪纸传承人送的喜字剪纸,有皮影传承人做的迷你皮影新郎新娘,还有陶艺传承人捏的小陶罐,这些都是为“非遗传承人汉服婚礼”准备的素材。
“这次的新人都是非遗传承人,咱们得让他们的婚服,成为各自手艺的‘活展示’。”凰慕拿着需求表,指着上面的新人名单——剪纸传承人小林夫妇、皮影传承人老陈夫妇、陶艺传承人小苏夫妇,“比如剪纸新人,婚服上可以绣剪纸纹样,再把剪纸元素融入妆造;皮影新人,婚服的袖口可以做成皮影的形状,走路时像皮影在动;陶艺新人,婚服的腰带扣可以用陶艺做,上面刻上他们的代表作纹样。”
樊赟当即就找来了剪纸传承人小林,小林带来了自己剪的“百喜图”,每张喜字都有不同的纹样——有花鸟纹,有山水纹,还有传统的吉祥纹。“俺想把这些喜字绣在婚服上,可又怕太花哨。”小林有些犹豫地说。樊赟看着“百喜图”,笑着说:“咱们把喜字简化成线条,绣在婚服的衣襟和袖口,用金色丝线,既不花哨,又能体现剪纸的灵动。再用剪纸的碎布做缠花的花瓣,让缠花也带着剪纸的味道。”
皮影传承人老陈则带来了自己做的皮影,皮影上的新郎新娘穿着传统的婚服,衣袂飘飘。“俺们想在婚服的裙摆上,绣上皮影的关节纹样,”老陈比划着,“让婚服像皮影一样,走路时能‘动’起来。”倾喃当即就来了灵感:“咱们把裙摆做成多层的,每层都绣上皮影的关节纹,用不同颜色的丝线,走路时多层裙摆晃动,就像皮影在跳舞一样。再用皮影的材料做发簪,顶端缀个小小的皮影新郎新娘,既特别又有纪念意义。”
陶艺传承人小苏夫妇,希望婚服能体现陶艺的“泥土感”。樊赟选了米黄色的粗陶土面料,这种面料摸起来像泥土一样粗糙,却透着质朴的美。“咱们在婚服上绣上陶艺的拉坯纹样,用棕色丝线,像泥土在转盘上转动的痕迹,”樊赟在面料上比划着,“再用陶艺做腰带扣,上面刻上你们做的陶罐纹样,腰带用麻绳编织,像陶艺的绳子一样。”小苏夫妇摸着面料,笑着说:“这就是俺们想要的感觉,像把陶艺工作室穿在了身上。”
婚礼筹备期间,工作室成了非遗交流的小天地。剪纸传承人小林教大家剪喜字,樊赟把剪好的喜字贴在婚服上,确定刺绣的位置;皮影传承人老陈教大家做迷你皮影,倾喃把皮影缝在婚服的袖口;陶艺传承人小苏教大家捏小陶罐,凰慕把小陶罐做成婚服的配饰。“以前只懂自己的手艺,现在才知道,不同的非遗手艺放在一起,能这么好看。”小林拿着绣有剪纸纹样的婚服,感慨地说。
婚礼定在十月初的重阳节,地点选在市非遗文化园。文化园里,挂满了各非遗传承人的作品——剪纸喜字挂在树枝上,皮影挂在灯柱上,陶艺作品摆在展示台上;舞台用粗陶土色的布料装饰,上面摆着新人亲手做的非遗手作;观众席上,放着用剪纸、皮影、陶艺元素做的小伴手礼,每个伴手礼都透着非遗的魅力。
婚礼当天,十对非遗传承人新人穿着定制汉服,并肩走进文化园。剪纸新人的婚服上,金色的喜字线条灵动;皮影新人的裙摆,多层纹样像在跳舞;陶艺新人的腰带扣,陶罐纹样质朴可爱。婚礼仪式上,新人还展示了自己的手艺——剪纸新人现场剪喜字,送给台下的观众;皮影新人用皮影表演了“牛郎织女”的片段;陶艺新人现场捏了个小小的“同心罐”,放在婚服的袖口。
当新人一起在“非遗传承卷轴”上签字时,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卷轴上,写着“非遗传承,爱伴一生”八个大字,旁边是各非遗传承人的标志性纹样。台下的非遗老匠人看着这一幕,眼里满是欣慰:“没想到非遗还能这么传承,让年轻人在婚礼上,把手艺的根扎得更深。”
婚礼结束后,市文联的负责人找到三人,笑着说:“这场婚礼太成功了!明年,咱们想联合其他城市的文联,办一场‘全国非遗传承人汉服集体婚礼’,让更多非遗手艺通过婚礼,走进更多人的生活。”三人点头答应,心里满是期待。
十月中旬,工作室又接到了新的委托——为归国华侨策划汉服集体婚礼,让他们在传统文化里,找到回家的感觉。三人坐在后院的槐树下,翻着华侨的资料,樊赟说:“华侨的婚服,要体现‘家国情怀’,咱们可以用红色的面料,绣上中国的名山大川纹样,再配个‘归雁’缠花,象征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。”倾喃和凰慕点头,开始着手准备新的设计。桂香飘进工作室,三人知道,还有更多与家国、与爱、与传承相关的故事,等着她们在柳岸里慢慢书写,还有更多不同群体的心意,等着她们藏进汉服的一针一线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