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度路线试运营那天,天气格外好。游客们穿着夏款汉服,坐在大巴车上,手里拿着编绳材料包,跟着志愿者学编苗家的“平安结”。有个小女孩编错了步骤,旁边的阿姨主动帮她调整,两人聊着天,很快就熟络起来。到了柳岸里,大家先在工作室体验缠花莲子,樊赟教他们用浅粉色的丝线绕出莲子的形状,再用绿色的线做莲心,小小的缠花莲子握在手里,格外可爱。
下午去苗寨的路上,“非遗小课堂”准时开讲。阿依通过视频,给游客讲苗绣里荷花的寓意:“在咱们苗家,荷花代表吉祥,绣在衣服上,是希望日子像荷花一样干净又红火。”游客们听得入神,有位老人还拿出手机,认真地记笔记:“回去要讲给孙子听,让他也知道这些老手艺的故事。”
到了苗寨,梯田边的荷田正好开满了荷花。游客们跟着绣娘学绣荷花纹,虽然针脚歪歪扭扭,却都格外认真;跟着老人做荷叶包饭时,大家的手上都沾了糯米,却笑得格外开心。傍晚时分,大家坐在荷田边,吃着自己做的荷叶包饭,看着夕阳落在梯田上,满是惬意。有位游客说:“这趟旅行不仅看了风景,还学了手艺,吃了美食,太值了!”
试运营结束后,三人坐在荷田边的石头上,喝着苗家的荷叶茶。阿依拿着游客做的荷花纹挂饰,笑着说:“你看这个,虽然绣得简单,但看得出来用心了。”樊赟点头,手里攥着片刚摘的荷叶:“下个月咱们可以把夏款汉服量产,放在线上店铺卖,让没参加路线的人也能穿上咱们的苗汉汉服。”凰慕则在笔记本上写下:“夏荷映日,非遗相融,路线升级,故事续新。”
晚风带着荷花的清香吹过,梯田里的蛙鸣和远处的苗歌声混在一起,格外好听。三人知道,夏天的路线只是“苗汉四季汉服”计划的一部分,接下来还有秋天的桂花香、冬天的腊梅暖,还有更多关于传统与创新、非遗与文旅的故事,等着她们在柳岸里的四季里,慢慢铺展开来。
柳岸里的秋天,桂香飘得满巷都是。工作室的窗台上,樊赟晒了满满一竹筛桂花,一部分用来做桂花缠花的香料,一部分要寄给苗寨的阿依,让她试试在苗绣里加桂花的元素。倾喃正整理“非遗春游行”夏季度的反馈,忽然发现有位游客在留言里说:“要是能把苗绣和缠花的手艺,做成适合日常用的小物件就好了,比如笔记本、钥匙扣,这样能天天带在身边。”
“这个提议好!”倾喃把留言拿给樊赟和凰慕看,“咱们之前做过文创和潮品,现在可以做‘非遗日常小物’系列,把苗绣、缠花、银饰这些手艺,融入到笔记本、书签、钥匙扣里,既实用又能传播非遗。”樊赟当即就来了灵感,拿出纸笔勾勒:“可以做缠花书签,用桂花枝做底,缠上彩线,再缀个小银片;笔记本的封面用苗绣的小纹样,比如迷你桂花纹、蝴蝶纹,既不花哨又有特色。”
凰慕也点头,联系之前合作的设计师林溪,想让她帮忙做整体的视觉设计。林溪接到电话很兴奋,第二天就带着设计稿来了:“我设计了三个系列,‘桂香系列’用桂花和缠花,‘蝶舞系列’用苗绣蝴蝶和银饰,‘荷风系列’用之前的荷花纹,每个系列都有笔记本、钥匙扣、书签,颜色用浅黄、浅粉、浅绿,很适合秋天。”三人看着设计稿,都觉得很满意,当即就定了下来。
接下来的日子,三人开始分工筹备。樊赟负责做缠花书签和钥匙扣的样品,她把晒干的桂花枝剪短,用金线和浅黄线缠出桂花的形状,再在枝头缝个小小的苗银桂花;阿依也通过视频,教绣娘们绣笔记本封面的小纹样,绣娘们特意把针脚绣得更细,让纹样看起来更精致。倾喃则忙着联系工厂,确定笔记本的纸张和钥匙扣的材质,还特意要求钥匙扣用合金做底,再手工缝上缠花,既耐用又保留手工感。
筹备过程中,遇到了个小问题——缠花书签的桂花枝容易断,批量生产很麻烦。樊赟试着用树脂复刻桂花枝,虽然耐用,但少了点自然的味道。最后还是巷里的陈爷爷出了主意:“把桂花枝泡在蜡里,既能防腐,又能保留原来的形状和香味。”樊赟试了试,泡过蜡的桂花枝果然不容易断,还带着淡淡的桂香,效果特别好。“还是老匠人有办法,”樊赟拿着做好的书签,笑着说。
“非遗日常小物”系列第一批产品完成那天,三人在工作室办了场小型体验会,邀请巷里的居民和之前的游客来试玩。大家拿着缠花书签,闻着上面的桂香,都忍不住称赞;有位学生拿着“蝶舞系列”的笔记本,高兴地说:“以后上课记笔记,就能带着苗绣和缠花,太喜欢了!”张叔还提议:“可以在我的小吃铺摆个小货架,卖这些小物件,游客吃热干面的时候就能买。”
产品上线后,销量比预期的还好,很多顾客在评论里说:“终于能把非遗带在身边了,每次用这些小物件,都能想起在柳岸里体验非遗的日子。”倾喃把评论念给大家听,笑着说:“咱们做这些小物件,就是想让非遗不再是‘一次性体验’,而是能融入到日常生活里,天天都能看见、用到。”
秋天的傍晚,三人坐在后院的凉棚下,喝着桂花茶。樊赟手里攥着刚做的“桂香系列”钥匙扣,倾喃翻着顾客的评论,凰慕则在笔记本上写“非遗日常小物”的冬款计划:“冬天可以做腊梅系列,用缠花腊梅做钥匙扣,笔记本封面绣腊梅纹,再配个小银饰。”远处的巷口,张叔的小吃铺飘出热干面的香气,李爷爷在写毛笔字,柳岸里的秋天,因为这些小小的非遗物件,变得格外温暖。她们知道,“非遗日常小物”只是传播非遗的一种方式,接下来还有更多想法要实现,而“轻折柳”的故事,也会在这些细碎又温暖的日子里,继续慢慢书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