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集快结束时,苏菲提议办个“桂花茶会”,就在工作室的后院。四人搬来桌椅,泡上桂花茶,摆上张叔做的桂花糕,还邀请了王院长、陈爷爷几位老朋友。苏菲喝着茶,看着院中的桂花树,笑着说:“明年春天,咱们的郁金香和迎春花田开花时,也要办场花田茶会,邀请法国的匠人来,让他们也感受下柳岸里的春天。”陈爷爷点头:“到时候我编些竹编花架,摆在花田里,肯定好看。”
茶会结束后,苏菲跟着四人去看明年要种的花田。那块地就在柳岸里的巷尾,已经翻好土,苏菲蹲下来,把郁金香种球放在土里,樊赟则在旁边种上迎春花苗。两人相视一笑,仿佛已经看到明年春天,郁金香和迎春花一起绽放的样子。凰慕在笔记本上写下:“桂香满巷,花约定下,秋日未尽,春日可期。”
夜色渐浓,桂花的香气还在巷里飘着。四人走在青石板路上,聊着市集的趣事,说着明年的计划,脚步轻快。她们知道,秋天的市集只是个小小的节点,接下来还有冬天的腊梅手作、春节的年味活动,还有明年春天的花田之约,“轻折柳”的故事,还在柳岸里的四季里,慢慢生长,慢慢绽放。
锦川市的冬天,第一场雪来得悄无声息。清晨醒来时,柳岸里已经被雪盖了层薄白,老槐树的枝桠上挂着雪,像开了满树的银花,“轻折柳”工作室的玻璃窗上,凝着层薄霜,樊赟用手指在上面画了朵小小的腊梅,引得玛丽凑过来,也画了朵法国的薰衣草,两朵花挨在一起,格外可爱。
这天上午,四人正围着暖炉,整理明年花田的规划图——郁金香种球已经种下,迎春花苗也浇了防冻水,苏菲还从法国寄来些薰衣草的种子,打算明年春天种在花田的边缘。忽然听见门口的风铃响了,是文旅局的工作人员,手里拿着份“冬季非遗研学营”的方案:“寒假要到了,局里想和你们合作,办个针对学生的研学营,让孩子们跟着你们学非遗手艺,体验冬天的传统文化,比如做腊梅缠花、写春联、包饺子,你们愿意吗?”
凰慕接过方案,眼里满是惊喜:“当然愿意!咱们可以把研学营分成‘非遗手作’‘传统习俗’‘文化故事’三个模块,让孩子们既动手又动脑。”樊赟补充道:“还可以带孩子们去看染布老匠人做腊梅染,去陈爷爷的竹编坊学编小灯笼,让他们近距离感受老手艺。”玛丽也说:“我可以教孩子们做‘中法融合’的腊梅薰衣草挂饰,让他们知道,不同文化的手艺也能很和谐。”
接下来的日子,四人开始忙着筹备研学营。每天早上,她们去踩点——在陈爷爷的竹编坊布置体验区,在染布老匠人的作坊准备腊梅染的材料;下午就回工作室设计课程,樊赟做了批腊梅缠花的样品,倾喃写了本《冬季非遗小故事》手册,里面有腊梅的传说、春联的由来;凰慕则培训研学营的志愿者,教他们怎么带孩子做手工、讲文化故事;玛丽则准备了薰衣草干花和绒线,用来做融合挂饰。
筹备过程中,福利院的孩子们也来帮忙。朵朵和几个孩子一起,画了很多腊梅和薰衣草的简笔画,贴在研学营的教室墙上;还有个孩子用黏土捏了个小暖炉,放在体验区的桌子上,说要“让大家冬天做手工时,心里也暖暖的”。王院长笑着说:“孩子们都盼着研学营开营,想跟你们一起教其他小朋友做手工。”
研学营开营那天,第一批学生就挤满了工作室。“非遗手作”课上,樊赟教孩子们做腊梅缠花,孩子们的小手虽然笨拙,却格外认真,有个小男孩缠了朵歪歪扭扭的腊梅,举着对樊赟说:“老师,我要把这个送给妈妈,告诉她这是我做的非遗手作。”玛丽则教大家做融合挂饰,把腊梅缠花和薰衣草绒线绣缝在一起,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作品,高兴得合不拢嘴。
“传统习俗”课上,李爷爷教孩子们写春联。孩子们握着小毛笔,在红纸上一笔一划地写“福”字,有的写得太大,有的写得太歪,却都透着可爱。倾喃则带着大家包饺子,教孩子们捏“元宝饺”“月牙饺”,有的孩子还在饺子上捏出腊梅的形状,引得大家笑个不停。
研学营闭营那天,孩子们把自己做的手作摆成了个小展览,还表演了个小小的节目——唱着樊赟教的《非遗拍手歌》,手里拿着自己做的腊梅挂饰。有位家长拉着凰慕的手说:“谢谢你们,孩子回家后天天说非遗手艺,还教我们做缠花,这个寒假太有意义了。”
闭营后,四人坐在暖炉旁,喝着腊梅茶。苏菲从法国发来视频,说里昂也下雪了,她正和法国匠人一起,准备明年春天来锦川的行李。玛丽拿着手机,给苏菲看孩子们做的手作,笑着说:“明年春天,咱们的花田开花时,一定要带孩子们来拍照。”樊赟点头,手里攥着刚做的腊梅缠花:“等雪化了,咱们就去花田看看,给种球松松土。”凰慕则在笔记本上写下:“冬雪落巷,研学暖心,静待春来,花田相见。”
窗外的雪还在下,暖炉里的炭火噼啪作响。四人知道,冬天的研学营只是新一年的序曲,明年春天,还有郁金香花田的约定、中法匠人的重逢、福利院文创的新计划,“轻折柳”的故事,还在柳岸里的时光里,等着被续写,等着被温暖,等着在每个四季里,绽放出新的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