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作过程中,巷里的居民们也主动来帮忙。张叔的女儿放学后,就来工作室帮樊赟穿线;王婶带着邻居家的孩子,一起缝布偶;李爷爷则用竹条,编了些小竹篮,用来装这些配饰。“咱们柳岸里的温暖,得一起送出去,”张叔笑着说,“孩子们收到,肯定高兴。”
配饰和衣物都准备好后,三人跟着苏晓一起,去了山区小学。车子开了四个多小时,才到学校门口,孩子们早就站在操场上等着,冻得小脸通红,却眼睛发亮。当孩子们拿到缠花发簪和布偶时,都高兴得蹦了起来,有个小姑娘把发簪别在头发上,拉着倾喃的手说:“姐姐,这发簪真好看,我以后也要穿汉服。”
三人还在学校里,给孩子们上了堂“汉服小课堂”。樊赟教大家做简单的布贴画,凰慕讲汉服的历史故事,倾喃则带着孩子们,穿着迷你汉服布偶,玩“汉服走秀”的游戏。操场上满是孩子们的笑声,连寒风都好像变得温柔了些。
离开学校时,孩子们拉着三人的手,送了些自己做的手工——有画着汉服姑娘的画,有编得歪歪扭扭的竹蚂蚱,还有用彩纸折的小灯笼。苏晓说:“这些孩子,从来没这么开心过,谢谢你们。”凰慕笑着说:“该谢谢的是他们,让我们知道,我们做的事,真的能带来温暖。”
车子驶离山区时,夕阳正落在山头上,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。倾喃看着手里的手工,轻声说:“这个冬天,好像藏了好多温暖。”樊赟和凰慕点点头,心里都清楚,这些温暖,会像种子一样,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,而“轻折柳”的故事,也会带着这些温暖,继续走下去。
柳岸里的春天,是被巷口的迎春花唤醒的。第一朵花苞绽放时,樊赟就剪了枝,插在工作室的玻璃瓶里,看着它慢慢开花,心里满是期待。这天早上,三人正忙着准备新一季的汉服样品,就看见巷口来了辆熟悉的车——是之前合作过的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。
“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!”工作人员走进来,手里拿着份文件,“咱们‘轻折柳’申报的‘汉服与非遗融合项目’,被评为省级优秀文化项目了,下个月要去省里领奖,还能获得一笔扶持资金,用来推广传统文化。”
三人又惊又喜,围着文件看了半天,凰慕激动得差点把手里的笔掉在地上:“咱们的努力,终于被更多人看见了!”樊赟则说:“有了这笔资金,咱们可以请更多非遗匠人来开课,让更多人学老手艺。”倾喃笑着说:“还可以给福利院的孩子们,做更多漂亮的汉服。”
接下来的日子,三人开始规划资金的用途,还特意召开了场“柳岸里居民座谈会”,听听大家的想法。陈爷爷说:“希望能建个‘非遗小课堂’,让孩子们随时能学竹编;”染布老匠人说:“想改良下染坊的设备,让染布更方便;”张叔则说:“能不能在巷口搞个‘传统文化展示墙’,把大家的作品都挂上去。”
三人一一记下大家的想法,制定了详细的计划:先在工作室旁边租了间小房子,改成“非遗小课堂”,摆上竹编、染布、银饰制作的工具;再给染坊换了新的染缸和加热设备,让老匠人不用再受冻;最后在巷口的墙上,贴满了居民们做的汉服、缠花、竹编作品,还配上了文字介绍,成了柳岸里的“网红打卡点”。
去省里领奖那天,三人穿着樊赟做的“非遗融合汉服”——蓼蓝染的襦裙,竹编的发冠,银饰的禁步,站在领奖台上,凰慕拿着奖杯说:“这个奖,不属于我们三个,属于柳岸里的每一位居民,属于每一位坚守老手艺的匠人。我们会继续努力,让传统文化,在生活里开花结果。”
领奖回来的路上,车子经过一片油菜花田,金黄的花海一望无际。倾喃打开车窗,春风吹在脸上,带着花香:“春天真好啊,什么都在慢慢变好。”樊赟和凰慕笑着点头,手里的奖杯还带着温度,像极了她们对未来的期待,在春日里,正悄悄生长。
柳岸里的迎春花,又开了几朵,工作室门口的青石板路上,渐渐有了游客的身影。三人知道,新的故事,才刚刚开始,而那些关于温暖、关于传承的期待,会像春天的种子一样,在柳岸里,在更多人的心里,慢慢发芽,长成参天大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