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需要行军,王林也给了俘虏们一顿饱饭,等他们吃完饭又把他们捆上。为了防止他们逃跑,一百人串成在一起。所有俘虏吃上一顿饱饭后也没有反抗,都很配合,一路上也很顺利。队伍在晚上便顺利的来到了阳城与广成关正中间的宿营地,这个宿营地是王祖专门让人搭建的,方便黄巾军宿营。营地内全是木头房子,还有高高的寨墙阻挡敌人和野兽夜袭。
宿营地内有200名黄巾军长期驻守,存着能供十万人饱食三日的口粮,这也算是为阳城准备的一条后路,万一败退,也不至于饿着肚子跑路。当然,这些都是不会给普通士卒说的,万一新兵知道还有退路,不拼命战斗又该怎么办?
这个宿营地离阳城和广成关都一样远,周边也没有一个村子,总不能一直叫宿营地,王林干脆给他取个名字,就叫箕山营地,那驻守的队伍,就叫箕山营地百人队。此队是王祖调过来的,隶属于广成关,现在广成关也在王林的治下,给他们起个名字在合适不过了。
于是让箕山营地百人将找来一块木板,王林耗时半刻钟终于把字刻好,木板长约1米,宽约0.3米,木板看起来不大,但是刻字却有些耗时耗力。王林看了看,字不算好看,只能说是工整。王林叫来百人将,让他把木板挂在营地大门口。
众人在箕山营地安安稳稳的度过了一夜,队伍吃完早饭便继续出发,队伍在半道上便遇见了王敢等人,一问才知道,他们已经把物品安全送达,这是要返回阳城。既然王林都来广成关了,他们也不急着走了,便一起去广成关。
队伍行至广成泽,路旁新开垦的地里,大人们正在播种,成群的小孩子在嬉戏打闹。
突然一个小孩大声朝队伍里喊道:“父亲,是父亲大人回来了。”
“哪里?在哪里?”几个稍小的孩子大声问道。
小孩子没有回答,只是冲向了被拴着的俘虏,朝着一个俘虏喊道:“父亲,父亲大人!”
小孩子的眼中充满欣喜,困惑和不解,那个俘虏却没有搭话,把头扭到一旁,也不敢看小孩子,可是抽动的嘴角还是出卖了他。
远处,一名头顶麻布头巾,手中端着簸箕的妇人也是嘴角抽动,眼角含泪。过了好一会儿,妇人还是扔下簸箕,簸箕的粟种掉了一地,她也不管不顾,直接冲向那汉子,毫不犹豫的冲进他的怀里。
远处,一名老妪和一名老叟也是眼角含泪,不过他们并没有冲过来。
这在明显不过了,这是一家人,王林见到一家人久别重逢,便对吩咐士兵去把那人身上的绳索解开。
绳索解开后,他们一家人的哭声更大了,王林也没有管他们,让队伍继续前进。所有的俘虏都是一脸懵逼,这是怎么回事?俘虏怎么就随随便便放了?难道不是要送去挖矿、修城墙的吗?再不济也是送去种地啊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