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聊斋志异 > 第109章 《宫梦弼》--柳家因慷慨好客终得善报

第109章 《宫梦弼》--柳家因慷慨好客终得善报(2 / 2)

黄女穿着华丽的衣服出来,一群丫鬟婢女簇拥着她,如同仙子一般。刘老太太一见,当场就惊呆了,俩人说起以前的往事,黄女还特意问起她父母的近况。

刘老太太在柳家住了几天,受到了优厚的款待,柳和还给她做了新衣服,从头到脚焕然一身,这才送她回去。

刘老太太回去后,就到黄家报信,告诉他们黄女的下落,还带回了黄女问候。

黄氏夫妇又惊又喜。刘老太太劝他们去投奔女儿,黄氏夫妇面有难色 —— 当初把人得罪惨了,如今怎有脸面去求?!

后来,老两口冻饿难忍,实在不得已,黄氏夫妇只好动身前往保定。到了柳和家门口,只见门楼高大华丽,看门人瞪着眼睛气势汹汹,俩人站了一天都没敢进去。

后来出来个妇人,黄父赶紧陪着笑脸,低声下气报了姓名,求她偷偷告诉女儿一声。

过了一会儿,那妇人出来,把他俩领到偏房,说:“娘子特别想见你们,但又怕柳郎君知道,还需要等个机会。您二老啥时候来的?饿了吧?”

黄父于是诉说了自己的苦处。

妇人端来一碗酒、两盘菜,又给了五两银子,说:“郎君正在房里宴客,娘子怕是来不了。明天一早,您最好早点离开,别让郎君撞见。”

黄父忙点头答应。第二天一早,黄父就起来打点行装,但大门还锁着,他出不去,只好待在门洞里,坐在包袱上等候。

忽然听到一阵喧哗,说是主人出来了。黄父正要回避,已经被柳和远远看见。

柳和皱着眉问:“这是啥人?”

家里人没人敢搭话。

柳和大怒:“肯定是坏人!把他抓起来送到官衙去!”

家人们齐声答应,拿出短绳子把黄父绑在树上。黄父又羞又怕,不知说什么好。

正在这时候,昨天那妇人出来,跪下对柳和说:“这是娘子的舅父,昨天来得晚了,所以没来得及向主人禀报。”

柳和听了,这才让人松绑。

那妇人送黄氏夫妇出门,说:“忘了跟看门人打招呼,让您受委屈了。娘子说,如果您和老太太想她,可以请老夫人假装成卖花的,同刘老太太一块来。”

黄父回到家里,把经过告诉了老伴。黄母想女儿想得睡不着觉,就去告诉刘老太太,刘老太太果然陪着她们一起到了柳和家。

俩人装成卖花的,过了十几道门关,才见到黄女。黄女穿着绣花披风,梳着高发髻,珠光宝气,身上的香气扑鼻而来。

只见她轻轻娇呼一声,大小丫鬟仆妇立马围了上来,搬来金椅子,摆上靠垫,又拿来两个夹膝。

伶俐的丫鬟沏上香茶,母女三人各用隐语互相问候,相视而泣,眼中闪着泪光。

到了晚上,女儿收拾出房间安排两位老太太住下,被褥软乎乎的,比黄家当年最富的时候还好。

住了五六天,黄女对她们殷勤厚待。黄母总拉着女儿到没人的地方,流泪检讨以前的过错。

黄女说:“女儿哪儿能记恨父母?只是柳郎还没消气,得防着他知晓。”

因此每次柳和过来,黄母就赶紧躲起来。

一天,母女俩正坐着说话,柳和突然进来,看见黄母,当下就大骂:“哪儿来的乡下婆子,竟敢跟我娘子坐一块儿!真该薅了她的头发!”

刘老太太急忙上前说:“这是我的亲戚,卖花的王嫂,您别生气。”

柳和这才拱手道歉,接着坐下说道:“老夫人来了几天,我太忙,没顾上陪您。黄家那老东西还活着吗?”

刘老太太笑着说:“他们都还好,就是太穷了。官人您现在大富大贵,为啥不念点翁婿情分?”

柳和一拍桌子,怒道:“当年要不是您给我一碗粥,我早就饿死在路上了!黄家那老东西,我现在恨不得扒了他的皮,还念什么翁婿情分!”

他越说越气,还跺着脚大骂。

黄女不高兴了,生气道:“他们就算再不对,也是我父母!我千里迢迢来投奔你,手脚都磨破了,自以为没有对不起郎君的地方。你怎能当着我这个做女儿的面骂他,让人难堪呢?”

柳和这才消气,起身走了。黄母又羞又愧,便要告辞回去。黄女偷偷给了她二十两银子。

黄母回去后,很久没有音信,黄女心里一直惦记。后来柳和终于派人去请他们,黄氏夫妇到了柳家,羞愧得不敢抬头。

柳和道歉说:“去年您们二老来,没说明身份,是我失礼了。”

黄父只是连声答应,随后柳和给老俩口换了新衣服新鞋子,留他们住了一个多月。黄父心里总不踏实,多次要告辞回家。

柳和给了他一百两银子,说:“当年那个西域商人给五十两,我现在加倍给您。”

黄父惭愧地满脸流汗,接下了银子。柳和派车马送他们回去,老两口晚年总算过上了舒适体面日子。

异史氏蒲松龄老先生说:“当年雍门子周弹琴哭倒孟尝君,后来孟尝君一死,那些贵客就没了踪影,真让人关门生气,不想再交朋友。可柳芳华慷慨好客,有宫梦弼帮他葬父、点石成金,这可不是好客的回报吗?黄女忠贞刚烈,才能安享富贵,跟宫里的娘娘似的。要是不贞烈,哪配得上这份福气?造物主可不会随便给人好处啊!”

乡里头还有个富户,跟柳芳华正好相反,攒钱抠门到骨子里。

这富户地窖里藏了几百两银子,怕人知道,故意穿破衣服,吃糠咽菜装穷。亲友来串门,连顿便饭都不招待。若有人说他装穷,他立马瞪眼睛发火,跟人有仇似的。

到了晚年,他一天就吃一升榆树皮磨的粉,胳膊上的皮皱得耷拉下来一寸长,即便这样,他也不肯动用地窖里的银子。

后来他越来越瘦,到快死的时候,俩儿子围着问他藏银子的地方,他仍是不说。

等真到快落气的时候,他想说了,儿子过来,他的舌头却已僵得说不出话来,只能抓着胸口嗬嗬地喘气。他死后,子孙连棺材都买不起,只能拿草席裹着埋了。

呜呼!要是把钱财埋藏起来,就算是富足,那国库里的几千万两,难道都是他的?这富户的脑子,真是太糊涂了!

这故事到这儿就完了,您瞧瞧,慷慨好客有善报,忠贞刚烈有福享,抠门守财一场空 —— 做人啊,还是得敞亮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