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淮阳有个姓叶的书生,名字已经失传了。他写的诗词文章,在当时堪称一绝,但是命运不济,每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,始终未能求得功名。
恰逢关东的丁乘鹤来到淮阳做县令,读到叶生的文章,十分欣赏,便召他来谈话,结果大为欣喜。
丁公让叶生留在县衙读书,并为其提供灯油费用,还时常赠送钱粮周济他的家人。到了科考的时候,丁公又向学政大力推荐,使得叶生取得了科试第一名。
丁公对叶生期望殷切,乡试之后,索要他的考卷文章阅读,击节赞叹。不料时运弄人,好文章反而妨害命运,等到放榜之时,叶生依然落第。
叶生垂头丧气地回来,愧对知己的厚望,形容消瘦,骨瘦如柴,整天痴痴呆呆如同木偶。
丁公听说后,召他来当面安慰;叶生泪流不止。丁公很同情他,约定等自己任期届满进京时,带他一同北上。
叶生非常感激,告辞回家后,闭门不出。不久,就病倒在床。丁公时常派人探望慰问,但叶生服用了很多药物,却丝毫不见效果。
这时,丁公恰巧因为得罪上司被免职,即将卸任离去。
他写信给叶生,信中说:“我东归的日子已经定了,之所以迟迟不动身,就是在等您啊。您若早晨到来,我傍晚就能出发。”
信被送到叶生的病床前。叶生看完信哭泣不已,让送信人转告:“我病重难以很快痊愈,请丁公先启程吧。”
送信人回去禀告,丁公不忍心离去,便慢慢等候。
过了几天,看门人忽然通报叶生到了。丁公很高兴,迎上前去问候他。
叶生说:“因为我的病,劳烦先生久久等候,心中万分不安。如今幸好,可以跟随您了。”
于是丁公整理行装准备一早出发。回到家乡后,丁公让儿子拜叶生为师,早晚都在一起。
公子名叫再昌,当时十六岁,还不会写文章。但他非常聪明,文章凡是读过两三遍,就不会忘记。
过了一年,公子就能下笔成文了。再加上丁公的力量,于是他考中了秀才。
叶生把自己平生为应试所写的文章,全部抄录下来教公子研读,后来乡试的七个题目,都在这些文章之中,没有一道遗漏,公子考中了第二名举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