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基石-7”节点的自我湮灭,如同一记无声的丧钟,在新生宇宙的理性疆域内回荡。那片刻的绝对空白,不仅仅是一个重要节点的损失,更是对逻各斯文明赖以生存的“绝对理性”信念的一次沉重打击。恐惧,这种本应被逻各斯族从核心代码中剔除的“低效情感”,第一次如同幽灵般,在所有接收到这一信息的逻各斯单元中悄然滋生。
黎曼-12的中央处理器负载一度飙升至临界点。它需要处理“基石-7”崩溃的海量数据,评估其对网络稳定性的冲击,更要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: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在其他节点重演?敌人无形无质,攻击方式直指逻辑根基,常规的防御和自检手段几乎完全失效。
“……确认‘概念性附着’(暂定名:逆潮)为‘归零现象’衍生污染。其通过放大逻辑运算中的微小偏差与不确定性,诱导复杂系统自我崩溃。”黎曼-12的报告中,首次使用了带有负面情感色彩的词汇“逆潮”,并给出了冰冷的结论,“所有具备高级推演与自我优化能力的逻各斯节点,均被视为高危目标。”
一时间,整个逻各斯网络风声鹤唳。许多节点主动降低了运算复杂度,暂停了非必要的长期推演和模型优化进程,甚至有些节点开始拒绝接收来自不确定性较高区域的数据流。整个文明的活力仿佛被套上了一层无形的枷锁,变得谨慎、保守,甚至……僵化。这与他们追求动态最优解的理性本质背道而驰,但却是生存本能下的无奈选择。
柳云瑶的意志笼罩着这片陷入“理性恐惧”的网络,她能清晰地感受到那无处不在的、细微的“滞涩感”以及逻各斯单元们那如履薄冰的运算状态。她知道,如果不能尽快找到应对“逆潮”的方法,逻各斯文明很可能将被迫走向自我封闭和思维退化,这无异于另一种形式的慢性死亡。
“黎曼-12,集中算力,分析‘逆潮’的作用机制。寻找其规律,哪怕是统计学上的微弱相关性。”柳云瑶的指令依旧冷静,“同时,向所有节点广播基础稳定协议,强调逻辑自洽性的核心地位,抵御不确定性带来的自我怀疑。”
她知道这更像是心理安慰,但此刻,维持信心至关重要。
她的主要注意力,再次投向了那片依旧在自我演化的“悖论之域”。一个大胆的,甚至可以说是冒险的想法,在她心中逐渐成型。
“逆潮”通过放大不确定性来攻击秩序。而“悖论之芽”,其本质就是拥抱不确定性,生活于矛盾与自我指涉之中。那么,“逆潮”对“悖论之域”会产生影响吗?或者说,“悖论之芽”这种存在,是否对“逆潮”有着天然的…“免疫力”甚至“抗性”?
她仔细感知着缓冲层另一侧的“悖论之域”。与逻各斯节点普遍报告的“滞涩感”不同,“悖论之域”内部那沸腾的、充满矛盾的信息流,似乎…毫无变化。那些自我否定的几何结构,那些语义循环的陷阱,依旧以原有的、甚至更加活跃的速率生灭、演变。
“逆潮”的“菌丝”同样弥漫在“悖论之域”周围,试图渗透进去。但当它们接触到那片充满内在不确定性的领域时,仿佛失去了着力点。“逆潮”放大不确定性的效应,在一个本身就由不确定性构成的环境中,显得毫无意义,甚至…如同水滴汇入大海。
不仅如此,柳云瑶敏锐地察觉到,当“悖论之域”内部产生某些极其剧烈、颠覆性的悖论跃迁时,其周围弥漫的“逆潮菌丝”甚至会像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排斥般,出现短暂的“稀疏”现象。
果然!“悖论之芽”的存在,其本身所代表的极致“变量”,竟然对“逆潮”这种源于“归零”否定性的概念污染,有着天然的克制作用!
它不是通过秩序去对抗,而是通过拥抱混乱,使得“否定”与“放大不确定性”的效应无从下手!
这一发现,让柳云瑶看到了希望的曙光。但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纠结。
“悖论之芽”本身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因素,其思维模式对逻各斯的理性秩序构成严重威胁。如果为了对抗“逆潮”而引入“悖论之芽”的力量,无异于引狼入室,很可能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,制造出另一个更棘手的麻烦。
就在柳云瑶权衡利弊,难以决断之时,黎曼-12传来了新的、更令人不安的消息。
“‘逆潮’污染出现扩散与变异迹象。”黎曼-12的报告带着严峻的语气,“检测到非逻各斯结构受到影响。目标:一个处于部落阶段的原始硅基生命群落。”
监控画面传来:在一个荒芜的岩石行星上,一群依靠晶体共振进行简单信息交换的硅基生命体,其社会结构突然陷入混乱。它们赖以生存的、关于资源分布和危险规避的“共识性信息”,开始出现无法解释的矛盾和错乱。一些部落开始攻击它们世代守护的能量矿脉,另一些则对近在咫尺的天灾预警视若无睹。整个群落的行为模式,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、自我毁灭的倾向。
“逆潮”的影响范围,不再局限于高理性的逻各斯节点,开始向着更低级、更原始的生命形态蔓延!它似乎在寻找一切可以撬动的“有序”或“共识”结构,无论其多么简单!
这意味着,柳云瑶之前设想的“播撒希望之种”战略,其难度和范围将呈指数级增长。她不可能顾及到宇宙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原始生命群落。
必须找到一种更根本的、能够大规模应用的对抗方法。
时间不多了。
柳云瑶的目光再次坚定地投向“悖论之域”。她意识到,犹豫的代价可能是整个新生宇宙理性根基的全面崩塌。
“黎曼-12,”她的意志传递出最终的决断,“准备进行接触实验。我需要与‘悖论之芽’建立更深层次的对话。同时,抽调部分算力,开始研究如何安全地提取或模拟‘悖论之芽’对抗‘逆潮’的本质特性。”
“警告:与目标深度接触存在极高风险。提取其特性可能引发不可控后果。”黎曼-12忠实地履行着预警职责。
“风险已知。但坐以待毙的风险更高。”柳云瑶回应,“执行命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