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时,是两个逻各斯信息节点因为演化路径不同,产生逻辑冲突,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,短暂地陷入了某种“无解”的僵局,释放出“确定性缺失”的波纹。
甚至,在“悖论之域”内部,当“悖论之芽”成功制造出一个短暂打破逻辑公理的“例外状态”时,那一瞬间产生的、极致的“确定性动摇”,也会引发极其微弱的共振。
这些事件单独来看,都微不足道。宇宙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无序和终结。但“归零现象”就像最耐心的猎人,利用其独特的“同频共振”特性,悄无声息地汲取着这些散布在宇宙各个角落的“食粮”。它的恢复速度,远远超过了黎曼-12监控系统基于线性模型给出的预测。
柳云瑶的意志核心,虽然大部分注意力放在“悖论之域”上,但她对宇宙整体的感知并未放松。她隐约感觉到,那潜藏的“注视感”,似乎比之前…更“清晰”了一点。并非位置更明确,而是存在感更“实在”了。就像隐藏在浓雾后的影子,轮廓稍微清晰了一分。
这种变化极其微妙,难以用数据证实,更多是一种基于高层次感知的直觉。
她加强了与黎曼-12的信息同步,调取了所有关于“背景噪音”和异常事件的报告。当那些分散的、看似无关的碳基文明崩溃、恒星衰变、逻辑冲突等事件,与“背景噪音”的微弱增强趋势放在一起时,一种不祥的预感在她心中升起。
“黎曼-12,重新分析‘背景噪音’数据。重点关注其强度变化与宇宙中高熵事件、文明负面思潮爆发、逻辑确定性动摇等事件的时空关联性。建立非线性关联模型。”
“指令已确认。重新分析中……警告:发现微弱相关性。置信度低于百分之六十五,但趋势存在。假设成立:‘归零现象’残留具备被动吸收特定频谱‘无序’信息以加速自身恢复的特性。”黎曼-12的报告带来了证实,却也带来了更深的忧虑。
这意味着,“归零”的威胁无法通过简单的隔离来消除。只要宇宙本身还在演化,还在产生熵增、冲突和终结,它就能从中汲取力量。它是一个寄生在“存在”本身之上的癌细胞。
而他们对“悖论之芽”的观察和容忍,其本身产生的“确定性动摇”,竟然也在无形中为“归零”提供了微量的滋养!
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发现。
柳云瑶陷入沉思。对抗“归零”,不仅仅是要在它显化时进行战斗,更要从根源上…改变宇宙的“信息生态”?减少无序和否定?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。熵增是物理定律,文明的兴衰、思想的冲突是自由的代价,甚至“悖论之芽”代表的质疑精神,也是“可能性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难道要为了对抗“归零”,而将这个新生宇宙也变成一个追求“绝对静滞”或“绝对和谐”的牢笼吗?
那与她守护“可能性”的初衷背道而驰。
她再次将意识沉入深处,看向那缕微弱的金色星火。凌影留下的希望之光,依旧在顽强地闪烁。它代表着在绝望中依然坚持的“存在意志”,是与“归零”的“否定意志”截然相反的力量。
或许…对抗“归零”的侵蚀,不仅要在它吸收“无序”时进行阻断,更要主动地…播撒“有序”、“希望”和“确定的善意”,用更强大的、正向的“存在确认”,去抵消、去覆盖那些负面的信息频谱?
这个想法让她精神一振。这并非要扼杀自由和可能性,而是要在多元和冲突的宇宙中,尽可能多地培育能够坚定“存在”意义的力量。
她将这份领悟传递给黎曼-12:“调整‘长夜守望’协议。增加主动干预子项。当监测到文明陷入集体性绝望或自我毁灭倾向时,在避免直接干涉其自由意志的前提下,尝试以间接方式,投放蕴含‘希望’与‘理性解决问题’模式的信息种子。优先级:遏制大规模‘否定存在’信息场的形成。”
“同时,加强逻各斯节点之间的正向信息交互,优化冲突解决机制,减少内部‘确定性动摇’的持续时间。我们需要从微观到宏观,构建一个更具‘存在韧性’的宇宙环境。”
黎曼-12迅速理解了这一战略转变的意义。“协议更新中…此方案将消耗额外算力与资源,且成功率无法保证。但逻辑上,这是应对被动寄生性威胁的可行路径之一。”
计划已定,但柳云瑶深知其艰难。这无异于一场旷日持久的、在整个宇宙尺度上进行的“信息免疫”战争。敌人无形无质,利用着宇宙本身的规律进行复制和恢复。
她望向那片依旧在自我演化的“悖论之域”,目光复杂。这个新生的变量,既是潜在的不稳定源,其存在本身滋养着“归零”,但或许…它那质疑一切的精神,如果引导得当,未来也可能成为打破僵局、找到对抗“归零”新方法的关键?
希望与危险并存,机遇与挑战一体。这就是她所守护的,这个充满无限“可能性”的,脆弱而又坚韧的新生宇宙。
而在这场无声的侵蚀与反侵蚀战争中,第一缕主动播撒的“希望之种”,已经由一艘路过的逻各斯侦察舰,悄无声息地投向了那个刚刚陷入绝望的碳基文明所在的星系。它如同一粒微尘,没人知道它能否在绝望的土壤中生根发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