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次接触的余波,在蓝星高层与少数知情者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,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,生活依旧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行,只是空气中似乎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凝重。官方进一步加强了信息管控与舆论引导,将公众的注意力更多地引向内部超凡秩序的构建与民生发展。
沈心玥在经历了那次惊心动魄的接触后,经过严格的精神评估与数据封存,被纳入了更高等级的保密序列。她并未因此停下研究的脚步,反而将那次接触带来的震撼与危机感,化为了更强大的动力。她与小组的研究方向,在官方的支持下,开始更加系统化,侧重于构建基于蓝星自身文明特色的、稳健的超凡理论基础,并积极探索将异能应用于能源、医疗、环境等民生领域的可能性。
她的选择,如同一个缩影,代表了蓝星文明中一批有识之士的态度:对外部威胁保持警惕,但绝不因此封闭自我或陷入恐慌,而是更加专注于自身文明的夯实与发展。
林砚行走于城市与乡野,他的感知捕捉到了更多这样的“光点”。
在西北的荒漠深处,一座依托旧有军事基地改建的“超凡技术与应用研究院”悄然成立,汇聚了来自各领域的顶尖人才,尝试将现代科技与觉醒能力结合,开发新型材料和能源系统。
在东南沿海,一些渔民世家出身的觉醒者,开始尝试运用对水元素的亲和力,改善渔业养殖,预警海洋灾害,他们的能力与古老的经验相结合,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山村,拥有微弱治愈或催生能力的觉醒者,成为了备受尊敬的“乡土医生”或“种植能手”,用他们的力量改善着乡邻的生活。
这些现象并非官方强制推动,更多的是民间自发的、基于生存与发展需求的智慧结晶。它们或许微小,却如同星星之火,在文明的基层闪烁着务实而充满希望的光芒。
官方也意识到了这股源自民间的力量。特异局开始转变思路,从单纯的“管理”与“控制”,逐渐增加了“引导”与“服务”的职能。他们设立公开的咨询窗口,为迷茫的觉醒者提供法律和心理支持;组织技能培训,帮助觉醒者将能力转化为就业优势;甚至开始尝试与一些民间研究团体进行有限度的合作。
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、探索性的新文明生态,正在蓝星上悄然孕育。
林砚能感觉到,整个文明的精神气场,在经历最初的混乱与恐慌后,正逐渐凝聚起一种韧性与向上的生命力。外部压力没有压垮他们,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内部的团结与创新。
“文明的成长,从来不是一帆风顺。”林砚心中感慨,“外患如同磨刀石,能磨去棱角与杂质,让文明之刃更加锋利。关键在于,文明自身是否拥有足够坚韧的‘材质’与正确的‘淬火’之道。”
蓝星人类目前展现出的务实、包容(尽管仍有局限)以及对发展的渴望,让他看到了一种积极的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