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余的以色列人、祭司和利未人,都分散在犹大各地的城镇,各守自己祖传的产业。
圣殿仆役住在俄斐勒山;西哈和基斯帕管理他们。
耶路撒冷利未人的总管是乌西——乌西是巴尼的儿子,巴尼是哈沙比雅的儿子,哈沙比雅是玛他尼的儿子,玛他尼是米迦的儿子;乌西是亚萨家族的后代,亚萨家族是负责圣殿音乐事奉的。
歌唱者遵照波斯王的命令,每日领取定量的供应。
王在民间的事务由谢拉的后裔、米示萨别的儿子毗他希雅协助处理。
犹大各地的居住情况:
民众分散在村庄和属村的田地中:有人住在基列亚巴(即希伯仑)及其乡村、底本及其乡村、叶甲薛及其村庄、
耶书亚、摩拉大、伯帕列、
哈萨书亚、别是巴及其乡村、
洗革拉、米哥拿及其乡村、
音临门、琐拉、耶末、
撒挪亚、亚杜兰及其村庄、拉吉及其田地、亚西加及其乡村。他们居住的范围从别是巴一直延伸到欣嫩谷。
便雅悯人从迦巴开始,住在密抹、亚雅、伯特利及其乡村、
亚拿突、挪伯、亚难雅、
夏琐、拉玛、基他音、
哈叠、洗编、尼八拉、
罗德、阿挪和匠人之谷。
原来属于犹大地区的利未人,有些班次被安排住在便雅悯支派的属地。
本章的启示与现实指导意义
1. 领袖的榜样与责任本章开篇即强调“百姓的领袖住在耶路撒冷”,表明真正的领导力在于率先承担艰难使命。耶路撒冷当时百废待兴且易受攻击,居住条件远不如乡村舒适。这提醒当代社群(如教会、团队)的带领者,必须以身作则,在挑战面前站在第一线,而非只要求他人付出。
2. 顺服与牺牲的平衡智慧尼希米采用“抽签”(客观顺服)与“自愿”(主观奉献)相结合的方式分配人口。这体现了一种平衡:既承认主权安排(抽签视为寻求神旨意),又尊重个人感动(为自愿者祝福)。在实际生活中,对于集体责任,我们需要学习顺服整体安排;同时,神也特别看重并祝福那些甘心乐意的奉献之心。
3. 圣俗生活的整合迁入耶路撒冷不仅是为了居住,更是为了恢复圣城的政治、敬拜中心功能。名单中详细记录了祭司、利未人、歌唱者、守门人的职责,表明社会正常运转需要各行各业在各自位置上各尽其职。这意味着,我们今天在职场、家庭中的角色,都可以视为神圣事奉的一部分,关键在于是否以荣耀神为目的。
4. 共同体意识胜过个人安逸多数人选择留在乡村,因那里生活更安逸、更安全。但那些自愿或抽签迁入耶路撒冷的人,为了整体利益(守护圣殿、巩固都城)放弃了个人舒适。这挑战现代个人主义文化:信仰共同体(如教会)的健康发展,需要成员愿意为整体益处承担风险和责任,而非只追求个人便利。
5. 神信实的细节关怀经文中提到“王为歌唱的出命令,每日供给他们必有一定之粮”,显示神甚至透过外邦君王来保障事奉者的基本需用。这启示我们,当人愿意优先寻求神的国和祂的义时,神必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供应其所需,使我们能专注於所托付的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