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作者与成书
传统说法:犹太传统认为《历代志》的作者是以斯拉,因为它的最后一节(代下36)与《以斯拉记》开头几乎完全相同,显示两书可能原本连在一起。
学术观点:大多数学者称作者为“历代志作者”(the icler)。他可能是一位精通摩西律法和圣殿制度的祭司或文士,深受申命记、利未记和《撒母耳记》《列王纪》传统影响。
成书时间:大约在公元前450–400年之间,即犹太人已经被掳归回、圣殿(所罗巴伯圣殿)已重建,但仍处于波斯帝国统治之下。
二、时代背景
历史处境:
犹大国在公元前586年被巴比伦攻陷,圣殿被毁,百姓被掳。
波斯帝国兴起后,居鲁士大帝(cyr)在公元前538年颁布归回令,允许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。
归回后的犹太人虽恢复了部分宗教生活,但他们失去了君王政权,只能作为波斯属地的民族团体生存,心中充满失落感与身份危机。
写作目的:
为归回后的犹太人重建民族记忆:他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是谁,为什么仍是神的选民。
强调大卫之约、圣殿与敬拜生活的重要性,指出真正的复兴在于属灵与信仰的恢复。
三、大致内容与结构
《历代志》原为一卷,后在七十士译本和基督教圣经中分为上下两卷。
1. 《历代志上》
第1–9章:从亚当到被掳的族谱,特别强调大卫支派(犹大)、利未人和祭司系统。
第10章:扫罗之死,简略交代,凸显大卫取代扫罗的正当性。
第11–29章:大卫王的统治,重点不是政治或战争,而是:
大卫立都耶路撒冷。
运约柜入城,设立利未人职分。
大卫为圣殿筹备材料、组织班次,尽管自己不能建殿。
重点:大卫作为“敬拜的筹划者”,预备圣殿的一切。
2. 《历代志下》
第1–9章:所罗门王的统治,重点突出:
所罗门求智慧的祷告。
圣殿的建造与献殿典礼(核心)。
第10–36章:犹大诸王的历史(北国以色列几乎被忽略)。
善王如亚撒、约沙法、希西家、约西亚:重建敬拜,带来复兴。
恶王如玛拿西:悖逆招致灾祸,但悔改仍蒙赦免(特别强调悔改机会)。
结尾:巴比伦毁灭圣殿,百姓被掳;波斯王居鲁士颁令归回,呼应重建盼望。
四、写作特点